浙江日报评论员:和合与共 心桥永通

潮新闻
浏览量

文明之光,照古鉴今。10月18日,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第三届“良渚论坛”隆重开幕。闪耀着“五千年文明之光”的良渚,广邀天下客,世界文明对话再次进入“良渚时间”。

重要节点,意义非凡。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本届论坛深入贯彻习近平主席致首届“良渚论坛”贺信精神,围绕远古文明研究、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文物活化利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深入探讨,彰显“良渚论坛”作为全球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一带一路”对话的大舞台、中华文明展示的大窗口的作用,也必将成为“国际视野、中国气派、浙江韵味、文明主题”的国际化文化交流平台和文化品牌。

殷殷嘱托在耳,关怀如沐春风。“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启幕时,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言犹在耳。今年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指引我们以敬畏之心赓续历史文脉,以创新举措激发文化活力,以惠民实招提升共同富裕成色,以开放姿态深化交流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良渚的重光,正是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结出的硕果,展现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浙江始终牢记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致首届“良渚论坛”重要贺信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以守护好中华文明圣地为己任,持续推动考古事业发展,承担起文化传承发展使命。

传承文明薪火,更好照亮前路。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基因和历史记忆,当厚重的文化遗产被赋予新的时代语境,便超越时空,成为塑造文明新风、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如今的良渚遗址坚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每年吸引超300万游客,已成为感悟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场所。大遗址保护新路径新模式、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本次“良渚论坛”让各国专家更好地交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守护人类文明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守护好文明薪火,更要照亮远方的前路。我们要继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从历史中“活”起来、“新”起来。

坚持和合与共,方能心桥永通。连续举办三届的“良渚论坛”,全面提升了良渚的国际辨识度和世界影响力。本次论坛,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中外嘉宾,肤色不同、语言各异,但是在“良渚论坛”这个“会客厅”,平等对话、交流学习,为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新力量。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正是“良渚论坛”的重要使命。我们将持续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把思想的火花汇为共识,努力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上实现更多新突破,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交流中,实实在在地推动“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