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光良渚丨古老良渚启新声 互鉴携手护瑰宝
为期三天的第三届“良渚论坛”正在杭州举行,今天,多场分论坛围绕远古文明研究、城址考古等主题同步进行,如何携手共护文明瑰宝,从古老文明中汲取更多智慧?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良渚论坛“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分论坛上,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分享了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宁远:
反山与土垄的结构联系,进一步证实了水利系统与良渚古城是统一规划与设计的整体设施。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采集等技术,浙江考古研究人员新发现20多条水坝遗迹,进一步证实了水利系统与良渚古城的关系,同时发现5000年前可能存在陵寝制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方向明:
最大的一个突破和收获就是院墙的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这么大的埋葬最高等级墓地的遗址,它居然有院墙,这样的有序规划是完全超乎我们想象的。
通过结合测绘、环境、水利、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良渚考古构建起了“空天地数”一体化大遗址考古新方法,推动水利考古方法标准化。系列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沙迦遗产研究所政府传播部主任 哈立德阿尔马图鲁希:
你们做得非常好,让大家都能重视这个城市的遗产价值,它有5000年的历史遗产,5000年的文化和艺术。我们正在做研究,希望从你们的经验中学习。
摩纳哥阿尔贝一世亲王基金会人类古生物学研究所负责人 安娜·埃米莉·让娜·埃沙苏:
这里成功地进行了一项很好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我期待接下来我们能加强合作,特别是研究人员的相互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韩建业:
良渚遗址的这些年的工作,应该是我们中国考古学,尤其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个典范,我觉得需要在借鉴国际的整个考古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形成很有特色的这样一个中国的考古模式。
如何更好地对文化遗址进行考古研究,是今年的良渚论坛上大家热议的话题。来自法国的著名考古学家让·保罗·德穆勒,一直从事城市考古学和欧洲新石器时代研究。他告诉记者,第一次来到良渚,他看到论坛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以及中国通过先进新型技术进行考古研究,都令人深刻印象。
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 让·保罗·德穆勒:
我们可以跨越我们的价值观和在不同国家的活动经验,交流我们的考古方法和技术,我们也必须为下一代着想,让考古架起一座承载历史记忆和文明交流的桥梁。
德穆勒认为,厚重的土地沉淀着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不断挖掘、发现,才能更好传承传播。在主论坛的主旨发言中,他提出,在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方面,法国可以和中国相互学习。而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也成为众多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文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 若泽·佩德罗·塞拉:
我认为论坛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看到人民和文化之间的对话,这是通往和平之路。值得我们互相学习借鉴。
意大利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顾问 莫妮卡·卡斯泰尔迪: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不同团体、不同研究团体之间能创建一个机构,通过对话,分享我们应对挑战的经验,整合传统、现代的方法,共同来保护我们的遗产。
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院考古与遗产部研究员 阿列克谢·科瓦列夫:
对我们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遗产保护、文物考古和城市建设方面的矛盾,考古学家和开发商之间有很多冲突,这就是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交流的问题。
中国蓝新闻记者 汤嘉旸: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推进,有不少古老文明中的智慧和价值为人类所发现。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我们看到“良渚论坛”搭建起了一个国际文化间交流的平台。也期待,本届论坛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