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重光 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10月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本届“良渚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邀请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主旨论坛上嘉宾们研究、分享世界各地考古成果,探讨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思想的火花,汇聚为共识。
中国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介绍,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让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充分的实物证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基于以良渚为代表的样本,中国考古界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
孙庆伟认为:“文明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开创人类新文明形态,正在呼唤新的文明标准。”
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法国大学研究院巴黎第一大学荣誉教授让-保罗·德穆勒分享了对世界遗产抢救性考古的意义和现代科技在考古过程中的作用。
让-保罗·德穆勒说:“抢救性考古发掘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为当代和未来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历史的迷雾中,曾经的考古学家靠着一把铁铲、一把刷子、一部显微镜,一点点发掘着过去的蛛丝马迹。如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前沿的技术都运用到了考古工作中。
让-保罗·德穆勒说:“我们会用遥感,对地表和地下遗迹进行遥距观察与探测;用无人机,可确定遗址的位置、分布及大小形状,还有基因分析,从古代遗骨中提取DNA,唤醒古人基因,让他们重新‘活’过来。”
让-保罗·德穆勒认为,考古正是在科技的引领下,架起了一座承载历史记忆的桥梁,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过去,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亚洲合作研究集群负责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蒂姆·温特带来了他对中国“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蒂姆·温特说:“我对‘丝绸之路’非常感兴趣,它连接着各个族群、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对于群体文化身份的选择、认知和维系具有隐形而基础的影响。”
蒂姆·温特认为,当前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取得了非凡进展,在亚洲的遗产保护中有引领力量,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
《权力的游戏》中君临城的取景地在马耳他姆迪纳古城,《盗梦空间》的拍摄地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马耳他——地中海之心上的隐秘宝石。
马耳他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马里奥·丘塔亚尔带大家走进比金字塔更古老的 “巨石神庙”,这里每一块建筑都沉淀着历史的风霜,但它依旧屹立在时光中,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马里奥·丘塔亚尔说:“文化遗产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我们也只是为后代代为保管,运用现代的技术和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
“五千年文明之光”的良渚,为文明对话构筑平台,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寻找更美好的未来。
据了解,“良渚论坛”分论坛的与会嘉宾将围绕“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