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画圆”的一生

中国侨网
浏览量

中国侨网讯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7岁那年,他的父亲杨武之赴清华大学任教,他随父母到清华园生活,在此度过8年幸福时光。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回到清华工作,把在清华园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并以《归根》为题写下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在这里,他度过了后半生大部分的时光。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圆。”

-少年时代:不完美的物理天才-

清华园给杨振宁留下无尽美好的童年回忆。他曾说,清华园像一个避风港,将处于内忧外患的另一面中国挡在外边。然而,这份宁静与美好未能长久持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振宁一家先搬回合肥老家,后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在昆明读了半年高中二年级,并于1938年秋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进入物理系学习。

1940年9月,杨振宁家的房屋正中一弹,全家不多的家当化为灰烬。几天后,杨振宁拿了把铁锹,回去挖出了压变形的书籍,欣喜若狂。

“今天已很难了解,在那种困苦的岁月里几本书的价值。”杨振宁在他的著作《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写道。他曾说,那段艰苦困难的日子,是他一生学习新知识最快的一段日子。

1945年,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当时中美民用直航客轮停运,杨振宁一行只能选择耗时长、路途远、旅费贵的路线,经大西洋西线赴美。8月,杨振宁从昆明飞抵印度加尔各答市。在印度苦等两个月后,他登上美国“斯图尔特将军号”运兵船,经过红海、地中海,于11月底抵达纽约。

1946年初,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彼时,那里汇聚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恩利克·费米、“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等一流物理学家。

在大学中,杨振宁很快投入到物理研究。他的理论很好,但涉及动手的实验却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会把仪器弄坏。在给朋友的信中,他用“Disillusioned(理想破灭)”形容那段时光。

在实验室,磕磕碰碰的杨振宁写了不少论文,其中一篇关于理论物理的短文引起导师泰勒的注意。泰勒建议他转至理论物理方向,并把这篇短文加长成为他的毕业论文。后来,这篇共26页的博士毕业论文以其精炼简短令后人乐道至今。

“这个决定(从实验物理转到理论物理)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点。”多年后,杨振宁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如果走到非常困难时,就要想想是否应该放弃。

-黄金时期:遇见科学巨擘-

1949年到1966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17年,这是他学术的黄金时期。

1957年,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杨振宁与众多科学巨擘产生交集。他曾与爱因斯坦在统计力学方面进行交流。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与他共同撰写《量子力学基础》。奥本海默曾在1965年离职前推荐杨振宁继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但杨振宁思量再三谢绝了这一邀请,于1966年到新成立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

电影《奥本海默》在中国上映期间,“奥本海默与杨振宁”一度登上网络热搜,这段超越时空与国界的科学友谊再次被大众提起。

在这个阶段,杨振宁在物理学方面的影响力已遍及全球。他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

-游走东西:心牵“共同途”之约-

1971年3月15日,美国取消禁止本国公民前往中国旅行的禁令。此后,杨振宁往返于两国之间。

“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在致辞的最后一段如是说。

1971年7月19日,在基辛格访华几天后,杨振宁抵达上海,成为旅行禁令取消后首位访问中国大陆的知名华人物理学家。此访距离他出国求学,已过去20多年。

此次访问中,杨振宁交给接待人员希望会见的人员名单中,邓稼先列在第一位。

邓稼先曾在给杨振宁的信中表示,希望杨振宁在国外能经常想到中国,并以“友行千里心担忧”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表达惜别之情。

50年后,在2021年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上,杨振宁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此时距离邓稼先去世已经过去35年。

访问结束,杨振宁回到美国发表了题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以极大的热情宣传中国。这篇演讲没有说教,只是将中国学校怎样办学、医院怎样采用针刺麻醉动手术、工厂的工人在食堂吃什么等讲述出来,却在美国华人圈引起不小轰动。1978年,杨振宁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此后他为中美沟通、交流作出了更多贡献。

与此同时,杨振宁建议中国加强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大力培养理论人才。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募集资金,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前后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此资助赴美进修,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画圆”收笔之作:归根在清华-

1997年,清华大学为加快理科发展,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同年,杨振宁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很长一段时间内,杨振宁不仅不领年薪,还将美国的一栋房产捐给清华。他在中国香港注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有限公司”,在多次筹集资金,呼吁好友和爱国人士募捐。

2003年,退休四年的杨振宁从美国回到清华工作定居,并将住所起名“归根居”,化解了他毕生无法割舍的“清华情结”。2003年秋季学期,杨振宁主动为清华物理系和数学系8个班200余名大一新生讲“大学物理”。

每周两次、每次两个45分钟讲授基础课,不仅吸引了学生,全国许多高校的教师也慕名而来,在旁边的教室观看直播,品味着这位诺奖获得者的精妙见地。

回国后的杨振宁一直活跃在中国科学圈。他让年轻人大胆猜想;就“中国培养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的问题,他连发“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三问;他将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物品无偿捐赠给清华;他还获“求是终身成就奖”,成为“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后第二位获此殊荣者……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他本人亦对此作出回应。

“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杨振宁如是说。

随后,杨振宁与姚期智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外籍院士转为资深院士或院士之先河。

此次回归让杨振宁陷入舆论场,他的老友、学生对此不平,要替他写文章解释辟谣。但被杨振宁拦住了,他说:“除了讨论物理,其他的事都不要管,我一辈子挨骂挨多了。”

2007年,杨振宁在个人作品《曙光集》中说:“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其妻)答应替我看到……”

十年后的2017年,他在与翁帆合著的《晨曦集》中说:“没想到以后10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今天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这本新书取名为《晨曦集》。而且,看样子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

2021年,他再次表示:“因为年纪太大,我曾在一本书的前言上说‘我看不到天大亮了’,但我想今天应该可以说‘我已经看见天亮’。说中国是世界领头的国家,这一点可能还没到,所以不敢讲‘天大亮了’,不过将来‘天大亮’是很清楚的。”

如今,这位看到天亮的科学家用一生画了一个完美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