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占全区27.95% 上城有一套“四分之一”幸福公式
1014敬老专线 湖滨街道供图
奎元馆 记者 凌姝文 摄
豫丰祥 记者 凌姝文 摄
安诺新程 上城区民政局供图
东京有一条始于江户时期的巢鸭街,被称作“爷爷奶奶的银座”,这里遍布银发经济专卖店,老人们逛得爱不释手。
论历史底蕴,杭州的中山中路毫不怯场。从南宋“十里天街”到近代“百年商脉”,这条深邃的时光长廊,是全省首批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街区。
如今,中山中路200余家特色商铺和老字号组合出一系列全龄生活公式:
起个大早的街坊在江南春排新蒸出的定胜糕、领着孙子的爷爷在邵芝元购入一套开学文房、不爱说话的小哥在咖啡馆专心拉着花、打扮时髦的姑娘在羊坝头举着自拍杆拍照……而随着上城区在今日发布“浙条街 那些年”银发街区促消费活动,更多新消费场景将在中山中路唤醒。
一条全龄友好、银龄时尚的街区,不动声色地显山露水,意味着上城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再次提档升级。
在中山中路享老
十大银龄消费新场景 让逛街、购物变得“老有意思”
几个月前,老郑从抽屉里翻出一块劳力士手表,这块机械表停走很久了,他突然忆起中山中路有一家“庞氏-时光”老字号。
这家清光绪年间就开创的老店,已传至第四代传人庞建德手中。
在不大的开间里,庞建德修了数不清的上海牌手表、杭州西湖手表、劳力士手表、百达翡丽表、英雄牌机械钟。小说《繁花》中的大自鸣钟、拿破仑时期的古董钟等“宝贝”,也在庞建德手中重获新生。
“庞氏-时光”钟表店是中山中路古早韵味的一景。在“浙条街 那些年”银发街区促消费活动中,这一钟表文化博物馆将在日间、夜间推出不同的互动体验,变得“老有意思”。
康德曾说:“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上城区在全区谱了十首“夜曲”,推出了“老有意思”十大银龄消费新场景:老有安居、老有颐养、老有健康、老有味道、老有去处、老有才了、老有爱了、老有范了、老有戏了、老有福了——不仅覆盖中山中路,还辐射整个上城。
目前已有50余个具体场景,例如:
中山中路249号的银龄服务中心,提供宣传、咨询、导引;东方造像馆,主打银龄街拍服务;喀摩尔餐厅,推出银龄套餐;年轮茶馆,可以坐下来畅聊银龄创业;街区小广场,能够聆听文艺赋美街头演艺;银龄生活馆,可以体验为老服务黑科技、新服务;1014敬老专线,乘坐后便可轻松畅游“老街记忆”等。
在新制定的上城区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中,上城还设置了最高200万元的补助,推动银发消费场景提档升级。同时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银发消费券,鼓励企业让利惠老。
在家中养老
三个“全省第一”
让住了半辈子的家变得适老化
去年9月,浙江推出了消费品以旧换新适老化改造。
当月,小营巷社区方阿姨、复兴北苑小区张大伯成了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方阿姨改造了卫生间和厨房,总共花费4万多元,由于符合“8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补贴60%”的政策标准,所以获得了最高2万元的补贴。
张大伯享受的是“0首付”福利,这是上城区民政局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分行推出的“0首付”助力适老化改造金融服务。张大伯此次居家适老化改造的1万元首付都由银行代付,手续费由改造企业承担,还可以享受3期的分期还款,以及“满10000元减100元”的活动。
新政之下,亦有很多人在观望,紫阳街道干脆打造了一个样板间。在这套三室一厅的样板间,每个空间都有适老化的影子,对于拿不准如何适老化改造的家庭,在样板间能更直观地看到落地效果。
上城区一连实现了三个“全省第一”——首个改造家庭、首个“0首付”费用家庭、首个适老化改造样板间和集成式展厅。
之所以能有那么快的速度,跟服务效率有关。
全区14个街道都组建了“助改应援团”,如“小雨伴我”银龄互助模式。当辖区老人申领优惠码后,应援团就会帮助对接家庭环境评估,并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行为习惯,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地制订改造方案。
在社区伴老
“幸福邻里坊”全域网格 让步行10分钟就有“落胃”烟火气
饭点到了,任永华照例往幸福·邻里食堂跑。这家开在南肖埠社区的食堂,已经经营23年了,荤菜、素菜、小炒样样都有。
这一带的配套用房一直很紧缺,附近一些缺少场地的社区便采取免费送餐服务。
80岁的蒋彩庭经常在手机小程序下单邻里食堂的“外卖”,菜品跟线下一样,会根据年龄打折。
在上城,让老人吃得“落胃”有多种实现方式,形成了一套“邻里食堂+助餐点+餐桌+助餐队”的模式。其中,很多邻里食堂开在“幸福邻里坊”民生服务综合体里。吃完饭,老人可以在邻里坊做很多事,比如和邻居吹着空调聊聊天、上个“兴趣班”、看看书和电影、在活动区带带娃等。
今年,当全省推行“公共服务片区一体化治理”、杭州首次将“民生服务综合体服务功能提升”纳入了政府民生实事,而上城早已用三年时间,织密了一张名为“幸福邻里坊”的网格。
全区113个幸福邻里坊让居民步行10分钟可达,邻里坊的运营内容各有不同,却托起了银龄生活稳稳的幸福。
在机构护老
医养护结合养老机构
让住进养老院没有后顾之忧
“9073”是中国养老服务格局的一个特点,即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入住专业机构养老。
尽管机构养老只是一个零头,但上城区也尽力做到更好。
解放路上冒出了一个养老新地标——安诺新程国际康养中心。这里融合了“医康养”体系,除了自有的医护团队,还与邵逸夫医院签约,打通了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解决了老人最关心的医疗问题。
可选的房型有很多,其中双拼间还为老人开辟了独立的睡眠空间;床边配备吸氧、吸痰、毫米雷达波生命体征监测仪等设备,让老人睡得安心。
作为机构特色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就像一个银龄照护破题实验室,一站式集合了先进的理念、设备、团队,让老人们在轻松的吃喝玩乐团队交往中,享受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这并非个例。上城区打造了多家星级养老机构,不同价位都有,从市中心到周边一路覆盖。
选择养老机构,就跟买房一样。上城区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在养老机构推出了60个免费试住名额,让老人在亲身体验后,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这些年,上城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之一,全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8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7.95%。通过探索打造“三型颐养·幸福+”大养老服务体系,上城区实现了家庭里幸福·安养、家门口幸福·优养、机构里幸福·康养,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都能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