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乐:要清退,要“安”排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管鹏伟

交警劝导电动车时,后方传来阵阵喇叭,交警忍不住:“你这车都不能上路,你按什么喇叭?”一辆老头乐施施然驶开,交警便没再理会,继续处理手头的事。

配图1

网络截图

小小一幕,却点出了老头乐治理的痛点。

长期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老头乐,安全隐患远超想象。北京2023年亡人交通事故数据显示,电动三四轮车驾驶人自身死亡率高达71%,同时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没有安全标准、没有质量保障、没有保险兜底,“三无”造就一颗颗移动的“定时炸弹”。不少老头乐模仿汽车造型,堂而皇之驶入机动车道,与高速行驶的汽车抢行。

不少驾驶者还知之甚少:不懂路权,无视与机动车的性能鸿沟,甚至缺少安全带。9月1日启动的“最严电瓶车禁令”虽非直指老头乐,但治理行动的跟进势在必行。综合性能隐患、使用者意识,基本思路应该是逐步淘汰、全面出局。

当然,“一刀切”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重点是摸清实际情况,满足老人群体合理的出行需求。故此,要设置合理过渡期有序清退、循循替代,可借鉴“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管理思路,限速、限重、限乘。对符合标准尚可使用的,严格限制车道,固定路线,禁入内环。使用者上,要禁止年轻者使用,而针对年老者,不妨采用简易“驾照”,考核记忆力、判断力和反应力,确保路况应对能力。对确无驾驶能力者,可由村委、社区协调解决,用村级公交、互助出行填补最后一公里。

制定清退的法律法规外,还要从源头切入——那些生产厂家。核心是分类施策:技术粗陋的小作坊,坚决取缔;具备资质的,引导产业转轨,生产观光车、高尔夫球车等专用车辆,推动融入正规产业链,实现产能升级转型。

需要追问的是:为何当初没有从生产源头就予以规范?又需保持观察的是:清退后的替代性服务又是否跟得上?

执法落地很考验智慧,说到底,缺乏有效的执行,再好的制度也是空谈。警力有限,必须精准发力,锁定常见使用区域清查。发动志愿者柔性劝导也是好办法,重在沟通,避免冲突。上牌登记或临时牌照也有用处,辅以摄像头或芯片取证,还能解决“假牌嫁祸”。

硬约束之外,安全教育的软引导也不可或缺。所有事故背后,本质都是安全意识的“掉线”。同类问题还常见于其他交通参与者:开电瓶车不系牢头盔的,公路自行车飙车不戴头盔的,步行横穿马路的,都得管。全面提升交通素养,方能减少事故、节约社会成本,系紧公共安全的“保险带”。

更深层地看,老头乐是一面多棱镜,还折射出“数字时代”下老年群体的失落。许多老人被困在“数字鸿沟”里,发达的智能出行反而将他们拒之门外。故此,老头乐治理还必须与“数字适老化”同步推进。

老头乐问题不能孤立批判,核心还是要审视其背后的公共服务欠账,治理逻辑绝不能忽视真实需求。在清退老头乐出局时,必须要为有需要的群体“安”排好替代方案。这既是为城市交通织牢安全网,也能让夕阳下的出行添上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