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家!这个高科技含量的门诊到底看什么病

原创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记者 余琼雅 通讯员 杨陶玉

“早上五点就从黄山出发了,就盼着能让医生瞧瞧我先生的情况,看看能不能帮他少受些罪,要是能重新站起来就更好了!”

10月15日清晨,浙江省人民医院朝晖院区诊间外,来自安徽黄山的刘女士(化名)紧攥丈夫的病历,难掩激动与期待。这一天,浙江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评估门诊”正式开诊,全省首家,号源放出即“秒光”。

“传统治疗对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已‘力不从心’,比如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瘫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认知衰退,往往陷入‘无药可医’的困境。”叶祥明主任坦言,“我们开设这个门诊,就是要用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等前沿技术,为患者撕开一道‘希望裂缝’,找到康复的新方向。”

与普通门诊不同,这里的评估流程更为精细:患者需完成神经功能量表评估、脑电信号采集、运动功能精准检测、精神心理状态测评等多维度检查,随后由三位专家从康复潜力、外科介入可行性、心理适应能力等角度共同研判,最终确定是否适合脑机接口或神经调控治疗。

配图1

李先生(化名)的儿子由于抑郁症,运用多种治疗方法都无显著成效,听说医院新开了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评估门诊,就赶紧前来咨询。徐炎主任表示,心理障碍的患者也可能是脑部发生了一些器质性的病变,可以采用佩戴式的神经调控治疗方法,而当非侵入性治疗效果不好时,则可以考虑更精准的侵入性治疗,直接刺激迷走神经通路,这也是神经内科目前最微创的手术之一。

诊室内,刘女士的声音哽咽。她的丈夫因车祸导致脊髓T3-T4节段损伤,肚脐以下完全失去感觉与运动能力,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让她夜不能寐:“腹肌无力,稍微咳嗽就怕肺部感染,长期导尿又担心尿路感染伤肾……新闻里说你们能用‘意念’控制肢体,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叶祥明主任接过厚厚一叠病历,仔细查看影像学报告与既往康复记录:“脊髓损伤后,神经通路断裂是核心难题。我们的脑机接口技术可以捕捉大脑‘想动’的信号,通过外骨骼或功能性电刺激辅助运动,同时结合神经调控改善肌肉张力,降低并发症风险。但站起来需要评估脊髓损伤的节段、残存神经功能等,我们先做个全面检查。”一番耐心解释后,刘女士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些许。

“我先来当‘试验田’,好用了告诉老姐妹们!”68岁的陈阿姨(化名)则是“未雨绸缪”的代表。家住医院隔壁社区的她,因记忆力衰退日益严重——做饭忘关火、出门迷路、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女儿无奈之下带她前来。“听说阿尔茨海默症也可能适用脑机接口,我就赶紧来了!”陈阿姨拉着廖峥娈副主任医师的手说,“要是这技术能帮我记牢事儿,以后就能自己做饭、接孙子放学了,不给孩子添麻烦!”

门诊开诊首日,接诊的患者涵盖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渐冻症(ALS)、难治性癫痫、重度抑郁症等疾病,其中多位患者来自外省。经过系统评估,初步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将被收入临床研究病房,接受个体化脑机接口训练联合神经调控治疗。

配图3

叶祥明主任指出,不少患者对“脑机接口”适用性存疑。当前门诊主要覆盖三类患者:一是严重运动功能障碍者,像高位颈髓损伤致四肢瘫痪、脑卒中及脑外伤后偏瘫且康复无效、需操控智能假肢的肢体缺失者,以及可用听觉皮层脑机接口辅助人工耳蜗的失聪患者;二是难治性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患者,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如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借助植入式设备监测并干预癫痫发作,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患者通过深部脑刺激调节神经环路,帕金森病患者采用新一代“自适应DBS”优化治疗;三是沟通障碍患者,主要为失语症患者及部分侧索硬化或闭锁综合征患者,可通过“语音脑机接口”将大脑信号转化为文字或语音,实现沟通。

提到脑机接口技术的真实疗效,叶祥明主任讲述了52岁王阿姨(化名)的故事。阿姨因意外摔伤导致下肢瘫痪,传统康复治疗后仍无法站立,甚至出现严重肌肉痉挛:“她当时说,‘这辈子可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眼神里的绝望让我们心疼。”

团队为她制定了“脊髓电刺激+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联合方案:先在T10-L1节段精准植入刺激电极,唤醒受损的脊髓神经通路;同时通过头皮脑电帽捕捉大脑运动皮层信号,转化为控制指令,驱动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行走。“治疗半个月,她的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腿能抬离床面;1个月后能借助助行器迈步行走;现在不仅能独立行走200米,还笑着说‘下一步要爬两层楼’!”叶祥明主任展示着王阿姨的康复画面。

配图4

目前,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评估门诊每周三上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朝晖院区开诊,患者可通过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宝小程序,搜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评估门诊”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