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还是读李白杜甫?
刷短视频还是读李白杜甫?这个问题缘自近日作家莫言在接受采访时的一番感慨。他坦言自己也会沉迷于刷短视频,并在事后懊悔时间的流逝,同时旗帜鲜明地指出,“网上也应该有它的规矩了”,并倡导回归阅读,尤其是品味李白、杜甫诗歌所带来的那份不可替代的快乐。
莫言这番真诚的言论,一下戳中了当下很多人相同的痛点:不知有多少人对短视频欲罢不能、爱恨交加!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时间的争夺战。刷短视频,顺应的是人类好奇与趋易避难的天性,它以精准的算法和密集的刺激,让人在“下一秒永远有惊喜”的期待中,不知不觉地消耗大块时间。而读李白杜甫,则要求我们主动选择一种“困难”的模式——它需要专注、耐心与思考,去与千年前的灵魂进行一场寂静的对话。莫言本人的矛盾与自省,恰恰证明了这场争夺的激烈: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需要与自身的惰性抗争。
然而,将这场讨论简化为“非此即彼”的对立,也不免走入了误区。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或许就会豁然开朗。
我们必须承认,尽管李白杜甫在中国社会的名气很大,然而他们从作品到思想,其层次仍属“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所欢迎的快餐式短视频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层次。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恢宏的想象力与生命境界的升华;而刷到一则搞笑段子,获得的是一种即时却短暂的放松。前者是主动的、建构性的,它塑造我们的审美、锤炼我们的语言、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后者则更多是被动的、消耗性的,它填充了时间的空隙,却未必能留下深刻的印记。正如莫言所说,刷完一小时,能记住的寥寥无几。
但是,我们也不必因此将短视频“妖魔化”。 对于大多数被生活琐事缠身的普通人而言,要求他们结束一天的疲惫后,立刻正襟危坐地捧读《杜工部集》,这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苛求。短视频以其无可比拟的便捷性和娱乐性,成为了无数普通人低成本放松身心的工具。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工具,承载起更有价值的内容。
因此,真正的破题之道是“融合”与“引导”。 短视频同样可以成为传达知识与思想的利器。我们欣喜地看到,平台上已然涌现出许多优质创作者:他们用生动影像演绎杜甫的漂泊人生,让观众理解《春望》背后的家国情怀;他们以通俗易懂的讲解,剖析李白诗中的浪漫与失意。也就是说,短视频一样可以用来读李白杜甫,而且可以用更生动的方式。短视频完全可以从“时间黑洞”转变为“兴趣的引路人”,它或许无法替代深度阅读本身,但它完全有能力激发公众对经典的好奇,将更多人引向通往李白杜甫的桥梁。
归根结底,“刷短视频还是读李白杜甫”并非一道单选题。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允许人们在短视频中获得片刻休憩的欢乐,也需要倡导在深度阅读中构建精神高地的追求。我们既应呼吁平台建立鼓励原创、扶植优质内容的“规矩”,而作为个体,我们也要有意识地远离喧嚣与浮华,为自己营造一片如莫言所说“怦然一跳”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