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树”课 让体育教育更加丰富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王俊勇

“爬树”也能获得学分。厦门大学的体育课中有一门攀树课,开设多年来持续火热,很多学生四年都没能选上这门课程。“爬树”课程的开设,也为大学体育课探索出了更多发展方向。

事实上,不仅大学体育课在教“爬树”,有的小学也把体育课“搬”到了树上。在杭州,钱塘区学正小学就专门配备头盔护具,指导孩子们攀爬上树。

小学和大学的体育课都在教学生“爬树”,意义不止在于让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攀树而上,需要克服恐高等心理障碍,这既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教导学生热爱自然,促进集体协作与信任。对学生来说,在体育课上学会了攀树,也就掌握了一种应急避险的能力,对今后的人生都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校的体育课该怎么上”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引发类似讨论的原因在于众多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同质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也要打个问号。对于学校来说,教书育人是应有之义,体育课也应当教导学生一生受用的知识和本领。体育课学攀爬树木,学习内容生动有趣,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这样的体育课程也在塑造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从这个角度看,体育课教“爬树”,也是对各级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有益探索。

学校的体育课应该教什么,不妨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有趣的、实用的内容。从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看,大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能力都有待提高。例如一些景区、自然保护区都发生过探险者盲目穿越遇险的情况,有的探险者甚至缺乏基本的户外运动装备和技能。这也给整个体育教育提了个醒。公众的避险意识和能力,短期内难以迅速提高,也不可能全靠学校的体育课来培养,但各类学校也有必要通过体育课等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当下,如果学生们从小学开始就能在体育课堂上学会必要的避险自救技能,也就为全民提升避险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校的体育课,未必都要教“爬树”,不过,学校特别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当多贴合社会实际需求,用前瞻性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看来,体育课“爬树”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