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祥:守护西泠文脉的根与魂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陈友望 孙乐怡 通讯员 许齐

杭州日报讯  创建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素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西泠印社活动基本停止。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的好转,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及对外文化交流逐渐正常,社会各界对恢复西泠印社活动呼声渐高。年逾古稀的张宗祥,怀着对文化传承的深切使命感,在不同场合呼吁“西泠印社应该恢复”。

当时,张宗祥任浙江图书馆馆长,与西泠印社的诸多同人相交甚笃,非常清楚西泠印社背后沉甸甸的文化分量。1956年5月,他提出了恢复西泠印社活动的提案,提出恢复西泠印社的篆刻印泥、书画碑帖售卖等工作。他说:“西泠印社的学术活动,应该继承下来,徽、皖、浙三派,浙派势力最大,不仅是浙江的特产,且是东方及世界独具的。”自此,西泠印社逐渐开始了颇费周折的恢复工作。

重启之路并非坦途。张宗祥年事已高,却始终亲力亲为:他以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多方奔走,与潘天寿、沙孟海、诸乐三、韩登安等人在不同场合陈情呼吁,多方寻求支持;又主动联络陈叔通、邵裴子等文化名家,促成他们向印社捐赠藏品,为西泠印社凝聚人气与资源。1959年筹委会工作一度陷入停滞,但张宗祥从未停下脚步——他持续为争取活动经费奔波,为保障社产使用发声。现存档案中,他致潘天寿的信里“印社一事,关系浙派篆刻之存续,虽艰必成”的字句,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字里行间满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定守护。

1963年重阳节,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张宗祥、 潘天寿、邵裴子、马一浮、沈尹默、唐醉石、傅抱石等38位艺术家,从全国各地齐聚杭州,共庆西泠盛事。名流相聚,孤山放歌,西泠印社从此新生。

会上,张宗祥当选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他在金石、碑版研究领域深耕多年,有《书学源流论》等不少专著传世,更具备扎实的书画创作能力与精准的文物鉴赏水平——沙孟海曾评价他的鉴赏力“一瞥即能审定真伪”,这些专业素养为印社活动的高质量开展筑牢了根基。

任职社长后,张宗祥提出的第一个建议,便是“每月一次社员聚会,讨论学术问题”。1963年12月,第一次聚会在杭州饭店举行,张宗祥、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等人到场;1964年1月,第二次聚会在西泠饭店举行;同年2月,第三次聚会在西泠印社柏堂举行,当时张宗祥已是83岁高龄,仍然兴致勃勃地张罗事务。这些雅集不仅重拾了西泠印社“以文会友”的传统,更让篆刻艺术的火种在交流中愈发炽热。

张宗祥是一位全才,他国学功底深厚,在书画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艺术理念上,张宗祥始终强调传统根基与学识内涵,主张“借古开今、力求变革”,这份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自张宗祥始,西泠印社从松散的民间社团发展模式,步入了有制度、有规划,且学术定位明晰的建社轨道,为日后发扬壮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如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秘书长陈振濂在《西泠印社第一代中兴功臣》一文中的评价:张宗祥是“百年西泠印社存亡继绝的第一代中兴功臣,从而使西泠印社的历史得以赓续,文脉得以延伸。没有他,今天早就没有西泠印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