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李白 制作诗词地图追寻偶像足迹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个中国迷
昨天晚上,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得主是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László Krasznahorkai),颁奖词是:“以表彰他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作品,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再次证明了艺术的力量。”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出生于1954年,是当代欧洲文学中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毕业于塞格德大学法律系,后转入文学与语言学领域。他于20世纪80年代成名,以其复杂、密集、末世气息浓厚的文学风格著称,代表作有《撒旦探戈》《反抗的忧郁》等。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大奖,包括布克国际文学奖(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2015)、卡夫卡文学奖(Franz Kafka Prize,2019年)等,并多次入围欧洲文学重要奖项。
拉斯洛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余种语言,其散文与小说在欧美文学界拥有狂热的崇拜者,被誉为“文学的末日先知”。
《撒旦探戈》改编成电影
作为当代匈牙利最重要的作家,拉斯洛1985年以长篇小说《撒旦探戈》轰动文坛,小说后来被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改编为电影。
两人的合作延续至今:贝拉·塔尔只拍拉斯洛的小说,拉斯洛只为贝拉·塔尔写剧本,并参与拍摄的每个重要决定。他们合作的电影包括大获成功的《撒旦探戈》和《鲸鱼马戏团》(改编自《反抗的忧郁》)。
对于电影《撒旦探戈》,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称赞说:“片长七小时却每一分钟皆雷霆万钧,引人入胜。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
2019年,电影《撒旦探戈》曾在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该片是开票后最快售罄的影片之一。
中国文化的崇拜者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风度翩翩且多才多艺,精通音乐,擅长钢琴吉他等多种乐器。他的第二任妻子杜卡·克劳斯瑙霍尔凯,是一位年轻的汉学家、平面设计师。拉斯洛本人,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国迷。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以记者身份访华,后来创作出《乌兰巴托的囚徒》,他的作品《北山、南湖、西路、东河》《天空下的废墟与忧愁》都蕴含着中国元素。
拉斯洛曾谈到自己第一次到中国的经历:“1989年8月的某一天,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邀请我去乌兰巴托参加一个会议。两周后我到了乌兰巴托,看到一张地图,原来北京已经那么近,我告诉朋友,我们一定要去看看。于是我们买了两张火车票,来到了北京。我在北京大街上游荡,像做梦一样,跟不会英语的路人打听故宫在哪里。我对八九十年代的当代中国完全视而不见,只感到自己是在一个古老的国家,这里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一直存在。回去以后我就成了中国文化的崇拜者和鼓吹者。”
取了个中文名叫“好丘”
旅匈作家、翻译家余泽民1993年在匈牙利结识了拉斯洛,“当时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二十年后能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不会想到我竟会翻译他的《撒旦探戈》”,“我跟拉斯洛聊得很投机,聊中国,聊李白,并且当晚就开车带我去了他家,住了一周,从那之后成了好友。1997年,我陪他到中国沿着李白的足迹走了许多座城市,并将我写进了他的书中”。
余泽民回忆,自从拉斯洛以记者身份前往中国之后,便深深迷恋上中国,不仅称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回家后还要求全家人改用筷子吃饭。余泽民在《活在陷阱中跳舞》译者序中这样写道:“拉斯洛说,他从中国回来后写了一部散文体游记《乌兰巴托的囚徒》,‘我从中国回来,一进门就向家人宣布:从今天开始咱们改用筷子!’”
从那之后,不管拉斯洛走到哪儿,都不忘搜集与中国有关的各种书籍,关心与中国有关的消息和新闻。在外吃中餐,在家听京剧,不管跟谁闲聊,开口闭口都离不开中国。他说:“只要在街上遇到一个亚洲人,尽管分不清他们是不是中国人,我都忍不住想告诉他们,你好,我去过你们的国家。”
余泽民写道:“他给了我一张带中文的名片,上面印有‘好丘’二字。他说那是他的中文名,是他上次去中国之前特意请一位汉学家朋友帮他起的,一是取‘美丽山丘’之意(他的姓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就是一座山丘的名字);二是借‘丘’字与孔夫子挂钩。虽然我觉得这名字不妥,但还是保持了善意的沉默。我能想象出中国人接到他名片时的微微皱眉,也能想象出他绘声绘色对自己中国名的得意解释,这名字怪虽怪,但很可爱。”
自称文字染上“中国味道”
拉斯洛迷恋古代中国,迷恋《道德经》,崇拜诗仙李白,自称他的文字也染上了一股“中国味道”。
余泽民说,拉斯洛曾跟他聊到李白,说李白是他崇拜的中国诗人,他读过许多李白的诗,要知道,科斯托拉尼·德热、沃洛什·山多尔、法鲁迪·久尔吉、伊雷什·贝拉、萨布·吕林茨等多位匈牙利大文豪、大诗人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翻译过李白的作品。叫他感到惊异的是,在唐代的中国,怎么会出现一位在欧洲人眼里的“现代派诗人”?“谈到兴奋之处,他要我抄一首李白的诗给他,我便用毛笔写了一幅《赠汪伦》,我不仅用中文吟给他听,还将大意翻译给他,他从书架上找到一本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匈文版《李白诗选》,还真找到了这首的译文。”
因为崇拜李白,1991年前后,拉斯洛曾制作过一张地图,通过李白的诗歌标出他一生踏过的中国山川河流。后来,他就在翻译余泽民的陪伴下,顺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地图,去潇洒追寻李白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