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到“有名”:英雄归乡背后的国家温度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郭凯琳

2025年9月12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一架专机缓缓降落。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运-20运输机划过水门,礼兵庄重地护送棺椁,这一幕通过直播镜头感动了无数国人。近年来,我们迎来越来越多经过DNA技术鉴定最终确认身份的烈士——他们不再只是“英雄”,而是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名字。

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人生。据报道,近年来我国在烈士遗骸鉴定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高科技手段,已经为多位此前“无名”的志愿军烈士成功确认了身份。当我们能够称呼“曹允昌烈士”“徐思元烈士”而非只是“英雄”时,历史的拼图才变得更加完整,英雄的形象也愈加清晰。这种从“无名”到“有名”的转变,不仅体现了科技的进步,更彰显了一个国家对其历史守护者的深切敬意和人文关怀。

技术赋能让英雄“回家”之路更加完整。随着DNA鉴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烈士遗属数据库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烈士得以“名副其实”。这项工作的难度不言而喻——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线索,需要采集比对可能存在的亲属基因样本,需要科研人员极其细致地工作。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开展这项工作,正是因为懂得: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个为国捐躯的生命都应当有自己的故事。

名者,命也。中国人向来重视“名字”的意义。为烈士正名,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烈士家属的慰藉。有烈士亲属在得知亲人身份确认后老泪纵横:“等了七十多年,终于知道了下落,以后祭扫有了明确的方向。”这种跨越时空的“重逢”,抚平了战争留下的创伤,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英雄主义的火炬代代相传。

确认烈士姓名也是一种集体记忆的修复和国家认同的强化。当一个名字被叫出,一段历史就被激活;当许多名字被汇集,就构成了民族精神的谱系。这些名字将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成为具体可感的民族脊梁,激励当代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奋进。

英雄归乡,从“无名”到“有名”,这个看似微小的变化,折射的是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一个能够细致呵护集体记忆的民族,必将更好地走向未来。每一次迎回,不仅是对英雄的告慰,也是对国民的深刻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源于昔日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这份“国家温度”跨越七十余载时光,依然炽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祖国不会忘记任何一个为她奉献生命的人。这正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最动人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