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篓事件”看城市温度的制度化构建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高宇

据《潇湘晨报》2025年9月22日《重庆一背篓老人等公交被拒载,当地交通运输局:涉事司机已被开除》报道,重庆万盛区一名拄着拐杖、背着背篓的老人等公交车时,驾驶员没等老人上车就开了车。这一事件揭示出公共服务体系中人本理念制度化缺失的现实课题。

类似情境在全国多地时有发生。今年初夏,某城市公交司机因拒绝老人使用空置座位而受到处理。这些个案共同指向一个系统性问题:在追求运营效率的量化指标时,公共服务应有的人道关怀与柔性执行容易被边缘化。

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在一整套标准化管理规范之上,包括时刻表、载客标准、运行效率等量化指标。然而,过度强调标准化容易导致服务供给的机械化倾向,难以应对社会群体多元化、差异化的合理需求。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公共服务应当体现出应有的包容性设计,这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公共服务机构法定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多项法律法规已明确要求公共服务提供者应当为特殊群体创造无障碍环境,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仍存在执行落差。

提升公共服务品质需要从理念、制度到实践的全方位革新。在理念层面,应当确立“服务导向”替代“管理导向”的核心价值观,将用户满意度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首要标准。制度设计上,可引入弹性服务机制,为特殊群体提供合理的便利措施。例如,建立公交车辆等候特殊乘客的规范流程,制定针对不同群体的服务标准指引。同时,将人文关怀指标纳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正向激励。技术创新也为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车辆间隔,应用无障碍技术改善乘车条件,建立实时反馈机制快速响应诉求,这些技术手段都能为更人性化的服务提供支撑。

公共服务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面对特殊需求群体时,服务提供者表现出的耐心与关怀,远比效率本身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品格。从“背篓事件”出发,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一种能够将人道关怀制度化、常态化的公共服务新范式。这需要管理者超越简单的“处罚-整改”思维,从理念更新、制度重构、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推进。

只有当每一辆公交车都愿意为背负重物的老人多停留片刻,当每一位服务提供者都能将人性化服务内化为职业本能,我们的公共服务才能真正称得上成熟与完善。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具有人文关怀和现代文明特质的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