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车祸下肢瘫痪 脑机结合助她重新站立“行走” 浙江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临床研究病房启动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金晶 通讯员 杨陶玉 史俊

都市快报讯  脊椎损伤截瘫的患者,能不能重新“站”起来,恢复运动功能?脑卒中患者如何攻克言语障碍的难关?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能否得以改善?

这些以前临床上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在临床医生和医学科学家的努力下,正慢慢变成可能。

9月28日上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临床研究病房启动。该病房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牵头,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临床心理科、运动医学科、GCP办公室、临床医学工程部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建设。

脑机接口是指大脑或神经系统与具备计算能力的设备之间建立的一种信息交换通道,能够实现人脑与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被誉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技术”。

浙江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临床研究病房聚焦运动障碍、意识障碍、难治性神经精神疾病三大方向,是集“创新研发、产品转化、验证评价、临床应用”于一体的开放式脑机接口创新平台。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叶祥明介绍,病房主要收治因脑卒中、脊髓损伤、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渐冻症等导致存在运动障碍、认知言语障碍或意识障碍的患者,以及难治性抑郁、焦虑障碍等情感障碍患者,需经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临床心理科等多学科团队(MDT)评估,符合相应治疗技术的适应证。

据了解,病房拥有非侵入式和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以及可实现深度从大脑皮层到大脑深部的电、磁、超声刺激技术,重点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功能精准评估、神经修复与重建、意识障碍诊疗、智慧康复等方向开展集成创新与临床转化,并以系统化、个体化的全流程诊疗方案,为神经系统疑难重症患者诊疗提供新路径。

目前,数套脑机接口康复系统已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临床研究病房准备就绪——

高精度的脑电系统、覆盖全脑的功能近红外成像系统将化身人类思想的“大脑解码器”,精准捕捉神经活动的细微脉动,把无形的思维转化为可解析的信号;精准导航的经颅磁刺激、多模式的经颅电刺激将变身为“神经调节器”,循着解码出的信号靶向作用于异常脑区,用可控的能量唤醒沉睡的神经功能;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肌肉电刺激将成为“行动执行器”,让大脑所想化为现实,重新实现大脑对身体的精准掌控。

“大脑想什么,机器就帮你做什么。”叶祥明主任团队前段时间接诊过一位20多岁的女患者,因车祸导致早期意识障碍及下肢瘫痪。团队第一步通过神经调控及综合治疗成功帮她促醒,醒来后,对她的认知功能、语言表达和吞咽功能进行精准定位,针对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利用脑机结合技术,通过脑电信号把运动想象变成操作指令,驱动外骨骼或机械手完成动作,从而帮助患者重建神经功能。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慢慢开始恢复,可以站立“行走”。“这放到以前,没有脑机结合技术,患者的预后不会这么好。”叶主任提到。

为更好地服务患者,浙江省人民医院将通过BCI(脑机接口)-MDT联合门诊和双向转诊闭环两大核心机制,确保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临床研究病房的高效运行。该联合门诊每周一次,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坐诊,讨论患者病情,制订脑机接口实施方案和神经调控措施选择。后续根据患者病情,可第一时间进行脑机结合手术,或逆向进行脑机结合引导下的强化训练。

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涌表示,脑机接口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前沿技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是浙江省打造三大科创高地的重要内容。本次建立脑机接口病房,是医院应对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挑战、构建高水平诊疗科研平台的重要一步,必将有力促进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研究从实验室尽快走向临床转化落地,为加快我省脑机接口产业高地建设,提升高端医疗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