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水晶杯”还有兄弟姐妹?来杭州博物馆见识一下
都市快报讯 吴山,也叫城隍山,是杭州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山。
一场“城中有座山——杭州吴山的历史空间”艺术展正在吴山脚下的杭州博物馆南馆进行。展览通过“吴山之源”“文脉回响”“文脉流觞”“英杰足迹”“山魂永续”五个篇章,串起吴山的往昔记忆,讲述杭州城市变迁、文脉传承与市井温情。
这次展览,杭州博物馆联合国家图书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全国19家文博单位,展出217件文物展品。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28件,三级文物47件。
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5日。现场有哪些重磅展品值得一看?我们帮大家整理好了。
“水晶杯”兄弟战国青铜套杯
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在文物界一直位列“穿越嫌疑榜”。这次展览中,战国水晶杯的“兄弟姐妹”杯,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战国青铜套杯,就陈列在它的展柜旁边。
这组套杯共5件,依次套入,它们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最外侧为带盖的青铜杯,杯身敞口,斜壁下收,平足,杯盖顶面有3环钮。杯身素面,杯盖顶面装饰同心圆纹样。套杯为酒器,多见于楚墓,便于外出使用。
杭州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展览策展人徐颖说:“青铜杯器形与杭博馆藏战国水晶杯造型接近,可能受到相同审美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水晶杯不是‘穿越而来’。”
群玉堂苏帖孤本真迹
《群玉堂帖》是南宋时期编纂的书法汇帖,初名《阅古堂帖》,吉林省博物院藏。阅古堂在吴山宝莲山下,在嘉泰、开禧年间(1201-1207年),韩侂胄在阅古堂中辑家藏晋至宋帝王、名人墨迹十卷,命门客向若水编次并摹勒,刻成《阅古堂帖》。此刻原石宋时即毁佚,明时已无全帙。存世所知仅见吉林省博物院藏第六卷苏轼书,十面灵璧居藏第四卷怀素《千字文》,故宫博物院藏第二卷、第八卷及第十卷残本,上海图书馆藏第八卷残本。
此册为《群玉堂帖》第六卷,又称《宋拓群玉堂苏帖》。内容为《上清储祥宫碑》和《春帖子词》及苏轼题记,共38页,为苏轼元祐年间书作。卷内有“范大澈印”“延禧私印”“介如鉴赏”等鉴藏印,纸尾有近人张伯英题跋考证二则。墨拓保存较完好,字迹清晰。
杨维桢行书梦游海棠城记
天津博物院馆藏的杨维桢行书,主要记载的是己酉(1369年)年春正月十三,他梦游海棠城所见所闻。据说,杨维桢写下这篇文章的地点,正是在吴山上。
杨维桢(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是浙江诸暨人。他被称为“诸暨三贤”之一(另两位是王冕和陈洪绶),在元代的书法史上,除了赵孟頫之外,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就要数杨维桢了。除了独树一帜的自创书法“铁崖体”,在诗文上,杨维桢还是《西湖竹枝词》的创始人。
这卷梦游海棠城记以小行书为主,夹杂浓重的章草笔意,结字欹正多变,章法跌宕起伏,书风古雅,气势磅礴,为迄今所见其晚年字数最多的精心之作,这次展览也是全卷展出,书法爱好者不可错过。
与吴山有关的名人与旧物
另外,展览还有首次展出的战国兽首水战图青铜柶、陈洪绶巅峰画作《仕女图》轴等文物。除了珍贵的文物,现场还可以看到许多与吴山有关的名人与旧物。比如紫阳书院的戒尺、胡庆余堂的丸散价目表,还有秋瑾、鲁迅、郁达夫等描写吴山的诗文。在展览的最后一个月(2025年12月5日至2026年1月5日),湖北省博物馆的重磅展品“吴王夫差”铜剑和浙江省博物馆的《清乾隆年间罗聘绘丁敬像轴》两件国家一级文物也将作为本次展览的压轴文物,在杭州博物馆二楼展厅限时展出。
展览还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团队推出体验手册,包含“我在山中游”毅行游线、旧照新拍(共计5款)、诗词填空等趣味活动,并将不定期推出主题讲座、系列工作坊和文化走读,一起认识“多面”的吴山。
另外,此次展览共计推出20余款周边新品,涵盖包袋、文具、饰品、宠物玩具、茶点等品类。这些新品以“吴山”为引,从馆藏文物和古树名木中汲取灵感,让观众将“吴山”的记忆与韵味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