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国家版本馆上新了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孙蒨

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你有什么安排?喜欢看展览的,昨天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以下简称“杭州馆”)开展的“文润衷藏——王水衷捐赠版本文献展”别错过。

作为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理事长、中华文物学会荣誉理事长,王水衷先生数十载奔走两岸,化私藏为公器,以文化作津梁。

2024年以来,他多次向杭州馆捐赠珍贵版本。自今年5月王水衷先生捐赠近30件版本并入藏后,又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王先生从王王孙篆刻《正气歌》原拓印谱着手,再次整理个人收藏珍品,并向杭州馆陆续捐赠260余件版本,涵盖印谱、拓片、书法、典籍、版画、印章等各种类别。

杭州国家版本馆从中遴选出约100件珍贵版本,策划推出“文润衷藏——王水衷捐赠版本文献展”。

展览分为“汲古藏珍”“印石有声”“文心传世”三个单元,有代表性地集中展示了王先生的捐赠珍品,集中展出了金石拓片、古籍善本、名家书画、信札手稿、篆刻印谱等100余件珍贵版本文献。

展览主要有三大看点——

一看名人手迹,品味笔墨之中的文脉情深。展品汇集了近现代许多名人的珍贵手迹。既有吴湖帆、张謇、胡适、董作宾、谭延闿等学者、文化名人的法书墨宝,也有见证两岸亲情的珍贵手迹。

比如一件董作宾甲骨文书《江南春》。董作宾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甲骨四堂”,其甲骨文书法生动有致、自然潇洒。这件作品原本的收藏者为王国璠(1917-2009年),安徽舒城人,国学家、历史学家,他还有一重身份便是台湾著名演员王祖贤的祖父。

还有一件楷书“得时月夜”联,是清末民初杭城望族“横河桥许氏”家族中的“许氏三杰”之一许宝骙,写给其侄子许儒鸿(即台湾著名作家高阳)的十八言长联,笔意豪迈而风雅,字里行间满载对侄辈治学著述成就的赞许和对家族的深厚感情。

创作《胡雪岩》《慈禧全传》等历史小说,被全球华人评价为“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的历史小说家高阳,1922年3月,就出生在杭州葵巷之西大河下巷口“积厚轩”许家府宅。展品中有一件高阳写给其《慈禧全传》日文版译者陈泽祯的信札,其中就“选秀女”“额娘”“抚局”“三品道员”等名词一一解答,足见其对清史研究的扎实功力。

二看名家印谱,感受方寸之间的家国气节。展览重磅呈现了抗战时期篆刻大家王王孙为振奋民族精神所作的60余方《正气歌》印石印谱。

王王孙(1906-2005年),安徽滁县(今安徽滁州)人,原名硕智,慕古贤狂狷之风,自号“王王孙”。这位近现代金石篆刻、书画大家,工书善印,尤精篆刻,得吴昌硕、齐白石亲炙,后求学于东京,声震东瀛艺坛。据说王王孙治印有“三不刻”:一是名字不雅不刻;二是不喜欢、不顺眼的人不刻;三是印材不好不刻。王王孙留学回国不久,抗日战争便爆发了,为了振奋民族气节,遂将文天祥的千古绝唱《正气歌》逐句入印。

烽烟终散,正气长存,透过《正气歌》印石印谱,依然可以感受其民族气节与金石艺术的完美结合,刀笔间凝聚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凛然正气,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堪称“以印铭志、以文铸魂”的典范。

三看金石瑰宝,领略拓本之上的金石古韵。展览展出了一系列珍贵的金石拓片精品,包括马衡、沈尹默等名家题跋的《昭陵六骏》拓片,凌鸿勋旧藏、梁鼎芬题跋的《焦山石碑》拓片等。这些拓片是珍贵的金石文献,其上的名家题跋更增添了深厚的学术价值和人文底蕴,其背后的版本故事,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艺术与学术宝库。

展览入口处还特别设置了十二生肖以及“吉祥如意”主题墙,传递了“诸事圆融、如意长随”的美好祝愿。

即日起,展览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观众可走进杭州国家版本馆,透过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与两岸深情的版本文献,感受版本之美,共沐文明之光。展览预计展出至11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