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兰(杭州)医院将举行世界心脏日义诊 心电图、颈动脉超声检查免费送
“多亏了树兰(杭州)医院的专家团队和那款‘救命药’,我爸现在能自己慢慢散步,再也不用整天躺在床上了!”提起父亲蒋先生这一年多的治疗经历,女儿的语气里满是感激。
68岁的蒋先生曾因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陷入生死绝境,如今却在创新药物与多学科诊疗的合力下重获新生——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幸运,更折射出树兰(杭州)医院心内科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创新药物“破梗阻”
重症患者重获生机
“当时他血压只有80多,躺在病床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当地医院说没办法了,我们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的。”回忆起去年10月带着父亲来树兰医院就诊时的情景,蒋女士仍心有余悸。
蒋先生患的是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这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疾病,因心肌肥厚阻塞心脏供血通道,导致血液无法正常输送到全身。10多年前,他开始出现心衰症状,6年前还曾植入CRT三腔起搏器缓解病情。去年上半年,病情突然恶化,还并发了消化道出血,生命垂危。
树兰(杭州)医院心内科团队为蒋先生做了详细检查,结果令人揪心:正常心肌厚度应在11毫米以下,他的心肌厚度却达26毫米,几乎是正常水平的2倍多;心脏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更是高达112毫米汞柱,而健康人此处无压差。如此大的压差意味着他的心脏供血通道已严重堵塞,外周血压自然难以维持。
“之前用过常规药物,但他血压太低,药量根本加不上去,效果甚微。”心内科马丽萍主任医师介绍,起初他们考虑通过化学消融术减轻梗阻,但造影检查后发现,蒋先生没有合适的靶血管,这条路也走不通。
就在治疗陷入僵局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一款专门针对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新型靶向药物即将进入杭州市场,预计一个月后就能落地。“这是当时唯一的希望,我们和家属沟通后,决定等这款‘救命药’上市立即尝试。”
去年10月底,终于等来“救命药”。马丽萍和团队医生格外谨慎,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给药。没想到仅1个月后,蒋先生的复查结果就让所有人振奋: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从112毫米汞柱降至60多毫米汞柱,降幅近50%;外周血压也回升到112毫米汞柱,达到正常水平。“我爸自己说‘身上有劲了’,精神头明显不一样。”蒋女士说。
此后,蒋先生每4周就到医院复查,心超、抽血等检查指标持续好转。到去年8月回医院检查,他的室间隔厚度已明显缩小,心脏射血分数等关键功能指标也保持稳定。终于,曾经让医生束手无策的“梗阻难题”迎刃而解。
多学科联手“止大出血”
为治疗保驾护航
然而,蒋先生的治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患有多年的血吸虫性肝病,已发展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本就容易出血,而靶向药物让血压回升后,血管压力增大,出血风险也随之升高。
今年4月,蒋先生首次出现消化道出血,医生立即采取保守治疗,暂时控制住了病情。但到了7月,他突然发生失血性休克,出血量超过800毫升,情况比上次更危急。
心内科第一时间联合感染科、介入血管科、消化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会诊。考虑到蒋先生心脏功能较弱,之前无法耐受复杂手术,团队最终决定实施紧急TS转流手术——这是一种通过分流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手术,能快速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手术风险很高,因为他心脏刚有好转,又处于休克状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危及生命。”心内科和介入血管科团队全程密切监测蒋先生的心率、血压等指标,手术历时2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止血。
术后,感染科团队再次对蒋先生的肝硬化和免疫力低下问题制订了抗感染新方案,避免术后出现肝性脑病或心脏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经过一个多月的康复,蒋先生的消化道出血彻底得到控制,再也没有复发。
“如果不是之前用靶向药物把心脏流出道压差降下来,改善了心脏功能,他根本扛不住这次手术。”马丽萍主任医师说,多学科诊疗的优势就在于此,不仅要解决核心的心脏问题,还要兼顾患者的基础疾病,为每一步治疗“保驾护航”。
如今,蒋先生已能正常生活,女儿蒋女士在微信里对马丽萍说:“虽然我爸基础病多,遭了不少罪,但能遇到这么好的治疗方法,已经很幸运了。”
心血管疾病迈入“靶向时代”
精准治疗成新趋势
蒋先生的案例,是树兰医院心内科探索心血管疾病精准治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血管疾病治疗已从传统的“对症治疗”迈入“靶向治疗时代”,为更多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以前治疗肥厚性心肌病,主要靠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缓解症状,或者通过手术切除肥厚心肌,但药物效果有限,手术风险又高。”马丽萍说,靶向治疗的突破在于找到疾病的“基因靶点”——比如肥厚性心肌病与肌小节蛋白基因突变相关,新型靶向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这些突变蛋白,调节心肌收缩功能,从根源上减轻心肌肥厚和梗阻。
这种精准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还能减少副作用。以高脂血症为例,传统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肝脏损伤、肌肉无力,部分患者(尤其是肝病患者)无法耐受。而新型靶向降脂药物能通过调控特定基因或RNA,精准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仅降脂幅度比他汀类药物更强,还能避免对肝脏和肌肉的影响。
“我们医院肝病患者多,很多人因为不耐受他汀类药物,血脂一直控制不好,改用靶向药物后,血脂很快达标,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马丽萍介绍,目前医院已为数十名这类患者制订了靶向治疗方案,效果都很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靶向治疗,需要先进行基因检测。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通过血液检测、基因测序等手段明确病因,才能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从治疗技术来看,心血管疾病的靶向治疗也在不断升级。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蛋白层面”的靶向药物,部分药物需要每两周注射一次;而“RNA层面”的靶向治疗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患者每半年注射一次即可维持疗效;更前沿的“基因层面”治疗正在开展临床研究,未来有望实现“一次治疗,长期有效”。
“国外已有研究显示,基因治疗能通过修饰特定基因,让患者两三年不用服药,且不影响基因遗传。”马丽萍主任医师透露,树兰医院也在参与相关临床研究,预计未来几年,基因治疗可能会在家族性高脂血症、遗传性心肌病等疾病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据统计,在中国,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病率约为1/200-1/500,但由于部分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诊断率较低。“靶向治疗的出现,不仅让已确诊的患者有了更好的选择,也让我们有信心去发现更多潜在患者,尽早干预治疗。”马丽萍主任医师说。
9月29日世界心脏日义诊
送心电图、颈动脉超声检查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是导致冠心病、心梗、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了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普及科学的防治方法,在9月29日第26个“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树兰(杭州)医院将举办心血管疾病义诊及健康宣教活动。
此次义诊活动将于9月29日上午9:00-11:30在医院1号楼门诊区域举行,由心脏中心屈百鸣主任医师、马丽萍主任医师、陶谦民主任医师、李克涛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团队坐诊,涵盖冠心病、心肌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多个领域。
活动期间,市民可享受三大福利:一是免专家挂号费,直接与心内科专家面对面咨询;二是免费进行心电图检查,初步排查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三是免费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斑块和狭窄情况,提前发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很多人不知道,颈动脉超声是筛查心血管疾病的‘窗口’,如果颈动脉有斑块,说明全身血管可能也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干预。”马丽萍提醒,以下人群尤其建议参加义诊: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有冠心病、心梗、心衰家族史者;经常出现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症状者;以及40岁以上人群。
“我们希望通过义诊,让更多人关注心脏健康,了解最新的治疗技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马丽萍表示,未来医院心内科将继续在靶向治疗、多学科诊疗等领域深耕,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守护大众的“心健康”。
活动当天,专家团队还将现场讲解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包括如何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想要参加义诊的市民,可扫描二维码报名,以便医院合理安排检查流程,减少等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