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陪一个班的学生吃午饭 学校领导“约”家长来当“饭搭子”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章翌

朱男陪餐(学校供图)

杭州日报讯 “陪餐第16天——看到我没带纸巾,小男孩主动递来一沓纸巾……”新学期刚开始,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省教科院附校”)党总支书记朱男的朋友圈,就一直在记录自己的陪餐日常。

朱男今年刚到省教科院附校任职,开学前他就把陪餐这件事提上日程,计划每个班陪一天。校长、书记陪餐在杭州早已有之,为啥他刚上任就做这件事?陪餐又能发现些啥?

约家长陪餐 心中困惑当面讲

省教科院附校一共有27个班,朱男的“陪餐之旅”已过大半。他给记者看了一张表,是27个班家长代表的名单,“暑假时我就和他们约时间,当面聊聊对学校食堂的建议,有些家长会主动要求和我一起陪餐,体验一下孩子们的伙食。”

目前朱男通过与家长“约”午饭,收集了不少建议。记者发现,建议主要集中在怎么给菜品做小改变,让孩子更爱吃。比如有五位家长提到,主食可以偶尔换换,吃吃包子、番薯,也有两位从事餐饮行业的家长觉得,可以给米饭上撒点芝麻、海苔碎。还有部分家长意见“犀利”,比如“孩子用的餐盘可以设计得更深一些,这样打的菜分量更大。”朱男也会解释:“我们的餐盘都是先手洗,再机器洗,最后高温消毒。现在的这种设计是为了盘子清洗得更干净。如果孩子觉得没吃够,还可以加。”

朱男说,很多事情当面聊,困惑就没了。“我们跟家长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我敞开门,家长随时来,一起吃午餐,食堂如何备餐、清洗,也让家长看看,提提建议。”

为了陪餐,很多行程上冲突的事他都推掉或延后,优先保证陪餐。为啥花这么大精力做这件事?除了与家长一起吃饭,让家长们提建议、出主意,他还发现,现实中的一些“痛点”不陪餐真发现不了,比如有些孩子吃饭剩下是有原因的,“有的孩子的剩菜是块肥肉,作为成年人,这块肥肉我也是吃不下去的,那我们就不能强求光盘,而是要反思,为啥今天的肉这么肥,是不是以后要做调整。”杭州市澎博小学的副校长楼翀也很认同朱男的做法,“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会把虾剩下,常理上看,虾应该受学生欢迎才对,但陪餐后老师发现,是因为学生不会剥虾,那下一步就得教,劳动教育的由头就有了。”

怎么让学生吃好 不少学校很用心

记者了解到,如何最大限度让孩子吃好,杭州的不少学校也是招数频出。像朱男此前担任校长的景荷中学(现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钱潮校区),去年的餐标是午餐15元,晚餐20元,平时也会在学生们的菜谱里偶尔增加海参、鲍鱼等有营养的“硬菜”,去年10月底,大家还吃上了大闸蟹。

楼翀介绍,今年,澎博小学将原先每周三的“点心盲盒”升级为“午餐盲盒”,孩子们逢周三都能吃到像意大利面这样的各国美食;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最近在向学生征集“我最爱的家常菜”,让学生设计菜单、设立“菜单黑名单”机制及时优化菜品,每两周推出煲仔饭、腊肠蒸饭等创意主食,每月提供牛排等餐点;这个学期,钱塘区在全区推行午餐“AB套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在保持原来餐标的情况下,增加了学生用餐的自主选择权,更好地满足孩子口味和食量需求。

两个月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将于12月1日起执行。这是关于校园配餐服务管理的首个国家标准,从人员配置、原料采购、制作运输、召回程序等多个方面树立规范,被认为是保障校园餐品质的关键一步。采访中也有校长期待,该标准的实施将为校园食堂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