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孩子在三所不同的学校 杭州这户家庭每天上演极限接送 综艺节目的编导老爸: 想象成接送三位艺人,就太简单了 挑战最大的还是15个家长群

都市快报讯 家有三个孩子,在三所不同的学校读书,杭州一位爸爸每天“极限挑战”,在杭州城北的早高峰车流里,用25-30分钟,把三个孩子分别送进学校。
三人放学时间也各不一样,为此,他专门制作了一张接送时间流程表,早上送孩子自己负责,下午接孩子则交给爷爷。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到校时间的不同,合理规划接送路线,应对几所学校的需求。
他说:“自从三娃三校后,接送跟做节目一样,这表格还是动态的,未来设备和服装等还得更新。”这位爸爸姓李,今年39岁,住城北运河边。
家里有三个孩子,最大的是9岁的女儿,在丽水路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双胞胎弟弟都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哥哥在登云路一所民办小学就读,弟弟在家门口的公办小学就读。几所学校的距离,都是2-3公里。
上学怎么送,放学如何接,手机里有多少个家长群,作业怎么辅导……这些在普通家庭里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放到这户三娃家庭里,每一天每一项,可能都面临着挑战。
这户家庭是如何做到的?小狮妹和这位爸爸相约见面聊了聊。
9月21日晚上,李先生带几个孩子在外吃完饭,又把他们都送回家,这才腾出空来。他穿着粉色T恤,眼镜框有一抹橙色,整个人鲜亮有活力,十分健谈。
6点30分起床,7点20分出门
27分钟送完三个孩子
李先生随手从微信置顶的信息里,调出这张表,说他和爱人的手机里都存着,看一眼就清楚。另外,还专门打印一张纸质表出来,贴在爷爷奶奶家的客厅,方便他们查看。
这张表上的信息很丰富,从周一到周五,包括上午送、下午接,要穿的服装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姐弟三人按不同的色块标记,一目了然。
先从前天早上的上学路,看看这一家是如何运转的。
早上6点30分,姐弟三人的闹钟响起来。姐姐一骨碌爬起来,兄弟俩稍微磨叽一会儿,也起床了,先后去洗漱。家里有两个卫生间,有时三个孩子挤到同一时间洗漱,也没问题。
随着孩子们起床,叮叮当当的一天开始了。
李先生同步起床,给孩子们准备早饭。“我家很适合去那种仓储超市,别人买来东西还要几家分,我们家自己就可以消化,方便。”
7点,几人洗漱穿戴好,坐到餐桌前,20分钟内吃完饭,这略显“军事化”的就餐习惯,是爸爸前两年有意训练的结果,“孩子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准备出发了,出门前再检查一下,三人的水壶和餐具,另外还有姐姐、弟弟各自的餐巾。
前天是周一,哥哥学校有升旗仪式,要求7点55分前到教室,需要加快点速度。所以路上的时间更极限。车子从地库启动离开家,先去丽水路,七八分钟,姐姐到学校了。再调头回来,右转走大关路。这个路口是堵点,耽搁三四分钟,再过一个红绿灯,弟弟的学校到了。
最后送哥哥,途经莫干山路、登云路,7点47分送到(孩子从下车走到教室需要6分钟,时间也得留好)。
开学头几天做了三次实验
送完娃回到家才8点,李先生睡了个回笼觉。他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没对接项目时,上班时间相对自由些。
从起床、吃饭到下楼出发,这一路走得井井有条,非常丝滑。在李先生看来,主要是有几个“天选”因素。
一是学校都在家的北面,早上往北开,道路通畅。
二是弟弟学校在去哥哥学校的路上,这也是个有利条件,不用绕路。三个孩子算是送了两所学校。
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很近,相距2公里,可能比不少家庭单程送娃还要快。
“孩子的睡眠很重要,不想让他们过于早起,能多睡一会儿是一会儿。我参考学校要求的最晚到校时间,姐姐和弟弟是7点50分,哥哥是8点。这样的时间差,决定了我的送学路线是姐姐、弟弟和哥哥。”李先生说,有了基础的路线后,他就开始实验。
开学前,先按这个线路试了一次,很顺。但没开学,路况不一样。所以开学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他分别尝试了不同的出发时间。
第一天,7点30分出发,姐姐和弟弟到校都没问题,哥哥迟到,当晚就收到了老师的善意提醒;
第二天,7点25分出发,三个孩子都顺利到校,最后送的哥哥,到校不早也不迟,时间刚刚好;
第三天,7点20分从家走,哥哥到校时才7点45分,早了。不过,这个时间可以当作雨雪天的参考。
几天情况一汇总,结论就有了。7点25分是家里出门的黄金时间,7点30分是家里出门的最后时间,7点20分是雨雪天气的安全线。
不过,规划得再好,有时也会遇到突发情况。前几天早上大暴雨,路堵,紧赶慢赶,哥哥到校还是晚了几分钟。特殊情况,老师也理解。
上学送娃的时间自己能掌控,但放学接娃怎么办?
“这就要感谢我爸妈了。按家长群里说的,会开车的老人是有优势的。我爸今年64岁,身体不错,他和我妈都会开车,我爸更熟练些,日常他接娃。”李先生说。
周一,弟弟16点放学,哥哥报了学校的X课程,17点40分放学,姐姐18点放学。爷爷先把弟弟接回家。过了一个多小时,再来接哥哥和姐姐。
周二、周三,哥哥足球队训练,18点放学。姐姐则早回家,自己练琴、写作业。弟弟在周二这天,上X课程,17点30分放学。周三则和姐姐都早回家。
……
李先生说:“大部分的接孩子时间,都错开了,而且有足够的时间余量。看似鸡飞狗跳,实则井井有条。”
能做出这么详尽的接送时间表,和李先生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他是综艺节目的编导,常负责一整个娱乐节目的正常运转,这其中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更复杂。
“把三个娃想象成三位艺人,这点接送方面的要求,相比起来就太简单了,哈哈。”李先生说。
一碗水端平的初衷
让孩子进了三所学校
在网络平台上,李先生用“三枚鸡蛋三个篮子”的网名,发帖记录三娃家庭的日常,因另类、特别的教育规划,被不少网友关注。
李先生说,一开始也没想要把三个孩子送进三所不同的学校。
他是台州人,2011年从澳洲留学回来后,到杭州工作。2016年,和爱人相识,结婚。婚后第二年,女儿出生。
“我是独生子女,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所以有计划要二胎。”李先生说,两年后双胞胎兄弟出生了,“说实话,刚查出怀双胞胎时,我爱人是有些懵圈和焦虑
的。不过,她怀女儿到生产、坐月子这些时间里,我做得还不错,让她比较有安全感,后面她也就坦然接受了。”
家里三个娃,要做的事情真不少。爷爷奶奶从台州来帮忙,住在附近的小区,步行3分钟,此外,家里还请了位阿姨。孩子一天天长大,到了读书的时候。幼儿园阶段还好说,就在家楼下,一起接送很方便。
女儿读大班时,选什么小学就读,全家是经过一番讨论的。
“我想让女儿英语好一些,将来可以出去多见见世面,眼界更开阔。”李先生说。
他选了一所英语见长的学校,为女儿报名摇号,顺利摇进。学校的英语确实扎实,一天两节课,活动也很多,女儿过得很开心。
今年,两个儿子要上小学了。“男生么,还是要多一些磨炼的,自己才能闯出来。”李先生在综合考虑了姐姐的就读感受与现金流等因素后,决定让儿子就读家门口的公办学校了。
眼看到了快报名的时间,奶奶突然提议,要不要让兄弟俩报名摇一下另一所民办学校,她的理由是,万一孩子长大了觉得学校不好,可能会怪爸妈偏心。
李先生说,这句话精准戳中了家长总想给孩子一碗水端平的心态,但是他又不想三娃都读民办学校。“报名的前夜还在纠结时,我想起了业内常说的金句‘这就是命’,所以我把双胞胎儿子解绑报名,这样兄弟俩全靠自己的实力去摇了。”
很快,摇号结果出炉,哥哥进了民办学校,弟弟没摇中,家门口公办就读。至此,三个孩子去三所学校就读的格局定了。
手机里15个家长群
有时看错消息闹乌龙
今年9月开学,三个孩子读书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慢慢在这个家庭一一显现出来。除了最基础的接送外,家校沟通的问题也有不少。
最开始听到家有三娃,小狮妹和很多家长一样,觉得头皮发麻,都想问——这得有多少个家长群啊?
李先生再次翻出手机,微信置顶的7个对话,除了1个是“老婆”,其他6个都是家长群,为了快速区分,他还专门做了标记。
群名前面有三个醒目红色惊叹号的,都是每班的官方家长群。惊叹号后面,是代表每个孩子的图标,比如姐姐是柚子,哥哥是海浪,弟弟是小岛。
“每个娃有个官方家长群,各科老师都在,哥哥学校还有个只有班主任和家长们同在的群,此外哥哥姐姐还有老师不在的纯家长群。”李先生扳起手指数了数,三个钉钉群以外,还有姐姐的书法群、哥哥的足球群、弟弟的篮球群等,加起来,不多不少,刚好15个。
这15个群里,他和爱人都在,一些小群方便接送孩子,爷爷或奶奶也在其中。
群消息嘎许多,难免有看错的时候。“有次哥哥有个背诵任务,我看错以为弟弟要背,急着去催他,好在小家伙弄得灵清,说老师没布置啊。我再回头一看,果真是消息看岔了。”李先生说,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
家长群的消息,看仔细点,总能避免出错。但是孩子们做作业的时段几乎都是重合的,再赶上李先生或爱人出差,有时会闹笑话。
“有次,我正在给姐姐录制背诵视频,一首古诗挺难背的,好不容易才顺出来。结果弟弟洗完澡,不知道姐姐正在录视频,裹着浴巾就冲进来,喊‘爸爸,我内裤忘拿啦’。只能重录。”李先生说,目前几个孩子年级都低,作业不算多,等到后面作业多了,难度提升,靠他去辅导,精力肯定顾不过来,所以想给孩子找位家庭老师上门辅导。
三个孩子,三所不同的学校,如同三个独特的观察窗口。李先生笑称自己是“义务教育观察家”。
这份精密运转的接送流程表,不仅仅是琐碎的流程清单,更是一位父亲在生活这个复杂课题中,展现出的主动选择、积极规划的解决问题的智慧。
接下来,李先生还要继续奔波在这条忙碌而有序的送学路上,驶向的不仅是校园,更是一个充满烟火气与生长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