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里戏外,知规矩人生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郑志敏

最近,暑期档电影好戏连连,竞相上映。由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陈佩斯导演兼主演的电影《戏台》更是“戏中有戏”,演来哄闹荒诞端个人生如戏;思来明白真切道尽人生真谛,对党员干部颇有启示。

讲规矩最显人品底色。电影剧情在一群人“讲规矩”和一个人“不讲规矩”的冲突中展开。江湖大佬刘八爷为守住“买票就能看”的看戏规矩,被不讲武德的洪大帅“一枪一个窟窿”。戏班班主侯喜亭为守住“不能改戏”的演戏规矩,表面上忍气吞声,骨子里却坚守不弃,最终选择从幕后站到台前,冒死坚守。戏外,观众笑中带泪、心里门清,守规矩、讲道理,向来是中国人精神品质的底色,是寻常人的自觉修养,也是明白人挺身坚守的明理正道。电影中有一处相对舒缓的细节——戏箱不能坐,这个梨园规矩的背后蕴含着对文化艺术的尊崇、对匠心精神的坚守。作为资深票友,卖包子的大嗓儿虽然不知深意,但明白这是规矩就要有所敬畏,在他的严肃“教化”下,洪大帅总算听了一次劝。戏里道理戏外明。党员干部应当把守纪律、讲规矩当作自觉的党性修养,在知敬畏、守底线上知行合一。对于那些明知要把党规党纪挺在前面,却实则抛之脑后,不收敛、不收手的“害群之马”,必须坚决打击、严肃处理。像洪大帅这样用“枪炮”特权破坏规矩的人,最终被“一炮轰走”,实在大快人心。

耍威风实为荒诞笑柄。电影中,洪大帅“真理”在手、不容反对的耍威风戏份承包了大部分的笑点。而当见风使舵的教化处长徐明礼把阿谀奉承演绎到极致,硬把一出篡改的小戏包装成“开国大戏”时,观众的欢笑已然变成了耻笑。利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自我叫好……这样的情节,在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中并不少见。他们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奉为圭臬,弄权营私、贪图享乐,甚至在群众面前耀武扬威、骄奢蛮横,目无党纪国法,心无家国百姓,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滥用权力、提前报废”的结局。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那些趋炎附势、狐假虎威的人,看似言听计从,实则心怀鬼胎,他们对群众的诉求熟视无睹,遇好事贪功夺利,遇难事溜之大吉。戏里,耍威风的荒诞反讽或是为博观众一笑,但在戏外,搞“特权”的官僚作风可是会害苦群众,遭到鄙视和唾骂的。

用真情终将赢得喝彩。面对“老一辈人能不能在流量时代赢得观众”等热门话题,陈佩斯用一篇《“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的长文,表达了他对艺术的较真,对观众的真诚,掀起了大家对“流量至上”价值取向的反思。很多观众正是被陈佩斯的坚持和真诚所打动,甘愿为“好艺术家的好作品”买单。“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他们。”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和观众的青睐遥相呼应,恰恰印证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说,为官从政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党员干部不妨学一学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将“人民至上”作为“长期主义”,刹一刹“短平快”“假大空”的政绩冲动,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治理一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常怀着真情到群众中去,看看群众是“皱眉”了,还是“笑开”了,多琢磨怎么解决让群众“皱眉”的难事,多研究如何办好让群众“笑开”的喜事。一份用真情打磨出来的政策清单、服务手册,一定能在群众中叫好又叫座;一份由好口碑沉淀下来的政绩报告,一定会像艺术佳作那样,赢得好评点赞。

《戏台》情节虽是虚构,但情怀却不虚假。戏里,“做人要讲规矩”的道理表达得清清楚楚,戏外,艺术家“不管潮流怎么变,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的精神体现得真真切切。党员干部自有一方“为人民谋福祉”的舞台,只有坚持以“人民至上”为信念,以“讲规矩”为准则,才能台上出精彩,台下获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