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分班:让教育公平的种子在新学期发芽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周英桦

新学期伊始,“阳光分班”在全国多地推行,犹如一缕清风拂过义务教育的田野。这一通过科学、公平、公开方式均衡分配学生与师资的举措,不仅是对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积极探索,更承载着万千家庭对“教育公平”的热切期盼。

长久以来,“择班热”“掐尖分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顽疾。部分学校以“实验班”“重点班”为噱头,将优质师资与优质生源捆绑,不仅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更在孩子成长初期便划下“等级鸿沟”。有的家长为让孩子进“好班”,四处托关系、找门路;有的孩子因被分到“普通班”,刚踏入校园就萌生“被放弃”的失落。这种隐性的教育不公,违背了义务教育“普惠性”的本质,也让教育资源的天平严重倾斜。

“阳光分班”的核心,在于用“透明”打破“暗箱”。从随机抽签确定学生分组,到公示师资配置方案,每一个环节都置于公众视野之下。在浙江杭州,部分学校邀请家长代表、社区监督员全程参与分班过程,现场打印结果并签字确认;在山东青岛,教育部门通过线上平台实时直播分班流程,让“看不见的操作”变成“看得见的公正”。这种“阳光下的分配”,不仅杜绝了“人情分班”“关系分班”的可能,更让家长从“焦虑抢位”回归“安心送学”,让孩子不必再为“进哪个班”而背负额外压力。

有人质疑,“阳光分班”是否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其实不然。教育公平从不等于“一刀切”,而是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起点。均衡的班级构成,能让不同性格、不同基础的学生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成绩优异的孩子可以带动同伴,性格活泼的孩子能活跃班级氛围,这样的“多元生态”反而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同时,师资的均衡配置,也倒逼教师跳出“唯成绩论”的桎梏,将更多精力放在因材施教上,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恰恰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当然,“阳光分班”的推行,不能止于“分”的环节。要让教育公平真正落地,还需后续的“保驾护航”。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通过定期回访、家长反馈等方式,防止学校变相“分班”;另一方面,更要持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素养,从根本上缩小校际差距。只有当每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每个班级都成为“好班级”,“阳光分班”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公平是教育的生命线。“阳光分班”虽只是教育改革的一小步,却是迈向公平的一大步。它像一颗种子,种在新学期的土壤里,不仅承载着对每个孩子的尊重,更孕育着教育事业的未来。当“阳光”照亮每个教室,当公平惠及每个家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让每个孩子的梦想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