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的关键之举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王仙霞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填补空白,构建网络安全报告体系基石。在当下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网络已然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运转以及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然而,网络安全事件也如影随形,从大规模数据泄露致使民众隐私曝光,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遭受攻击危及国家经济命脉与社会稳定,网络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日益凸显。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无疑是一场 “及时雨”,填补了我国在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领域的重要空白。它首次以清晰、系统的规范,明确了网络安全事件的定义,将因人为恶意攻击、网络漏洞隐患、软硬件故障乃至不可抗力等因素,对网络和信息系统及其数据、业务应用造成危害,并对国家、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囊括其中。同时,精准圈定报告主体为境内的网络运营者,详细规划了从发现事件到报告的全流程,涵盖报告时限、内容要求等关键环节,为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让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直面挑战,破解执行落地潜在难题。尽管《办法》立意深远、架构完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诸多潜在挑战也不容忽视。报告时效方面,《办法》对不同等级网络安全事件设置了严格的报告时限,如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重大、特别重大事件,要求运营者1小时内报告,保护工作部门收到后半小时内上报国家网信部门与公安部门。但在事件突发初期,运营者往往难以迅速厘清事件全貌,精准判断影响范围、程度及原因,匆忙上报易导致报告内容偏差,影响后续决策;若为追求精准而延迟报告,又可能违反时效规定,陷入两难境地。同时,报告主体责任界定同样复杂,在一些大型企业或跨行业合作项目中,网络系统架构错综复杂,存在多个运营主体或合作方,当安全事件发生时,容易出现各方相互推诿责任,致使报告延迟,延误最佳处置时机。此外,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网络建设程度各异,各行业业务特性与网络依赖程度也大不相同,这就导致在网络安全事件报告标准与理解上,难以实现全国“一盘棋”,如何确保《办法》在不同地区、行业间统一、高效执行,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

期待多方协同,助力《办法》发挥最大效能。为推动《办法》切实落地,发挥维护网络安全的最大效能,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期待相关部门针对报告流程、内容标准、事件分级判定等内容,为网络运营者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运营者报告能力,减少因业务不熟悉导致的报告失误。同时,搭建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当运营者在报告过程中遭遇疑问时,能够及时获得权威解答。进一步细化、明确不同主体在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中的责任边界,利用合同约定、法规约束等手段,杜绝责任不清现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迟报、漏报、谎报、瞒报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惩处,形成有力威慑;对于积极履行报告义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件影响的运营者,给予适当奖励与政策支持,激发其主动作为。广大网络运营者自身也要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内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日常网络安全监测与维护,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准确报告,共同筑牢国家网络安全的坚实防线,为数字中国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