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非遗用各种“新面孔”与我们见面
每日商报讯 杭州总共有多少非遗?1000多项。其中人类非遗5项,国家级48项,省级198项,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全国领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第一批非遗项目确立以来,杭州始终围绕“生产性保护”和“创意经济”的发展理念,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杭州的商业形态、消费场景带来一出出“新戏”。
杭罗元素拉满的星巴克
在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河坊街,有四幢风格独特的建筑,西式清水青砖墙面加上山花浮雕石拱券门,充满了民国风情,老杭州人称之为“四拐角”。
8月29日,“四拐角”之一的张允升百货旧址悄然换新颜,星巴克臻选杭州河坊街非遗概念店正式开业。这一次星巴克聚焦人类非遗技艺——杭罗,用“织杭罗经纬,染宋韵天青”的概念,打造出浙江第一家、全国第五家非遗概念店。
走进这家星巴克,主吧台上方悬挂的艺术装置“悬织云河”迎面而来。这是一组用正宗杭罗为底,再用扎染染色的巨大布幔群,蜿蜒翻腾的造型让人想起钱江潮水。
在二楼中庭,另一个艺术装置“罗氲烟岚”更加华丽。青、绿、蓝、白、咖,多色交织的罗布自6米挑空屋檐螺旋倾泻而下,又好似一缕雨后西湖群山上的飘渺烟云。
店内还有三块杭罗屏风。它们由杭罗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洪桂贞、老字号“福兴杭罗”,还有本土年轻艺术家联手打造。用“杭间物叙”“罗织遗韵”“星绽咖梦”三个主题,设计了杭州特产、杭罗非遗、咖啡宋韵三个画面,讲述杭州过去和现在的故事。
这里还可以喝到门店限定的“杭云青染”或“罗烟织翠”杭罗非遗主题特调饮品,拉花是一个“杭”字。
非遗+咖啡,有没有搞头?
杭罗是一种纯桑蚕丝手工织造丝绸面料,绫罗绸缎的“罗”说的就是它。2009年,杭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子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星巴克作为国际知名咖啡品牌,也是“第三空间”概念的发明者。这一次,星巴克在杭州河坊街的百年建筑里,花费三年时间筹备,开出了这间“中国味”“杭州味”拉满的“非遗第三空间”,把“致敬中国传统文化,满足中国消费者情绪价值”的心思放在了明处。
消费者买单吗?从社交媒体的话题热度和到店消费者的数量来看,星巴克这一策略是成功的。
在小红书APP输入“河坊街、非遗”的关键词,跳出的笔记几乎都是关于这家店的,更不用说直接输入“河坊街星巴克”了。打开这些笔记,“美”是第一讨论热点。美丽有各种标准,但是这样一家融合现代和中式审美的咖啡店,明显让中国消费者更受用,也更有文化认同感。
网友“叙舟成长记”这样记录自己的消费感受:“星巴克和宋韵非遗搭一起也太妙了吧!杭罗布幔配咖啡香,这哪儿是喝咖啡,明明是在老洋房里偷了段宋式闲情。”另一位网友momo在这则笔记下来留言“下次去杭州必冲”。一家咖啡馆,成为来杭州旅行的理由。
再看看线下,星巴克清河坊非遗店店长是一位95后的杭州姑娘,开业至今都很忙。“从早到晚,客流量一直在高位运行。来打卡的顾客非常多,二楼中庭是打卡拍照的热点,顾客很喜欢店内的非遗美学元素。”
看来,这次星巴克踩中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在国产咖啡品牌“9块9”的猛烈攻势下扳回一城,守住了自己的品牌定位和消费客群。
曝光+流量,非遗破圈
河坊街非遗店的火爆,不只星巴克尝到甜头,非遗杭罗也有受益。
福兴杭罗是现存唯一一家坚持使用“传统杭罗织造技艺”的老字号,也是这家星巴克的非遗合作方。福兴杭罗第五代传承人张春菁表示,这次合作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了杭罗。
近几年,福兴杭罗创新工艺,面料从十几个花色,增加到200多种颜色和纹样。同时,还推出了拖鞋、棒球帽等产品,销售额也逐年翻番,2024年达到约900万元。但是,如何扩大杭罗的文化受众和消费群体仍是难题。
“这次的跨界合作,正好为杭罗打开了曝光窗口,一大批从没听说过杭罗的年轻人,通过这家咖啡店第一次知道了这种传统面料,亲手触摸感受到杭罗的质地,在这里沉浸式享受到杭罗之美。他们未必马上会消费杭罗产品,但已经在心里种下一粒‘种子’,当时机成熟时,就会转化为福兴杭罗的顾客。”
张春菁表示,除了流量,合作也推动杭罗实实在在的技术革新。传统杭罗面料,门幅大约70厘米。这次因为要制作杭罗屏风,成功研发出门幅150厘米的杭罗面料,为以后杭罗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更多非遗植入新消费
杭州本土文创品牌“自然造物”,是一个专注于“让民艺回归当下生活”的团队。他们探访全国手艺人,并将传统手艺、产品,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用当代语境设计和表达,让非遗活化,被市场接受。
2020年,自然造物落地余杭,建起“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整整三层空间,一楼是展览区,二楼是手工艺品陈列区域,三楼还有非遗体验空间,皮影、风筝、竹编、鱼灯、年画……各种手艺一次大饱眼福。丰富的文化体验,加上当代的设计呈现,深受年轻人喜爱,称这里为“杭州非遗杂货铺”,就连外国友人也爱来这里“一站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非遗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动机”,也是经过验证的有效手段。
富阳竹纸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上品“元书纸”曾被北宋真宗皇帝选为“御用文书纸”。富阳湖源乡新二村人李文德,是这项技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但技艺精熟,也一直在思考扩大元书纸的消费场景。
2018年前后,他把造纸基地升级成“富阳元书纸文化展示馆”,增加了展厅和体验区,打算叫“城里人来乡下体验造纸”。
现在,李文德的研学项目内容丰富,包含了造纸文化参观、造纸工艺(抄纸、烘纸)、拓片、活字印刷、书签制作等多种体验。游客花半天时间,就能感受一张纸从纸浆到衍生品的全过程。仅仅今年上半年,游客人数已经接近1万,周边的饭店都跟着受益。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杭州作为全国知名的创新之城,各种非遗品牌和技艺传承人们一直在拥抱新的消费环境,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让古老技艺能持续焕发经济活力。
记者手记
非遗+咖啡,有没有搞头?星巴克愿意花三年时间和大量心思、成本打造非遗概念店,已经说明了问题。毕竟,资本不会说谎,总是流向最可能盈利的方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更不会拿自己的本钱开玩笑。
老底子,杭州小锣书艺人,唱着小热昏,走街串巷卖梨膏糖。这些非遗技艺和产品,在诞生之初,就适应了当时社会的消费场景,满足了当时百姓的消费需求。
时至今日,非遗也没有故步自封,在适应现在的消费环境,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满足当下的消费者后,依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