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黄金当成“铜丝”扔掉 六旬阿姨遭遇“认知障碍”

每日商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李彬

指导专家 迟淑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老年精神二科副主任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早防早治 守护认知”。在不少人眼中,“老糊涂”是岁月留下的自然痕迹,却不知这背后可能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警。数据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超千万,而早期就诊率不足20%,许多家庭因忽视早期信号,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家住杭州的65岁刘阿姨(化名)一家,就曾在邻里矛盾与困惑中,才看清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真面目”。

黄金变“垃圾”、频繁引发邻里矛盾?

六旬老人的反常举动并非“粗心”

“您家老人拿了我家快递,里面的黄金手镯不见了!”今年母亲节刚过,李女士(化名)就接到邻居带着怒气的电话。她匆匆赶回家,发现母亲刘阿姨正坐在沙发上,手里还攥着几个空纸壳。“我看那户人家门口放着个盒子,以为是没人要的垃圾,里面那根铜丝我就扔了。”刘阿姨的话让李女士又急又懵:那是邻居刚买的黄金手镯,价值近万元,怎么就成了“铜丝”?

事实上,这不是刘阿姨第一次让家人陷入尴尬。此前一年,家人就发现她变得有些“反常”:曾经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她,买菜时会反复问摊主“多少钱”,回到家却忘了自己买了什么;手机屏幕常亮着,却总说“不知道怎么操作”;明明家里不缺生活用品,她却执着于收集纸箱、塑料瓶,堆在阳台角落,说“扔了可惜”。李女士起初以为母亲只是年纪大了记性差,或是节俭习惯改不了,直到邻里间的矛盾接连爆发——有邻居晒在小区群里的照片显示,监控拍到刘阿姨拿走了门口刚送达的鲜花快递,只留下空纸盒;还有邻居抱怨,家门口的杂物经常被挪动,怀疑是刘阿姨所为。

“那段时间,我总在给邻居道歉,心里又委屈又不解,觉得妈妈怎么变成这样了。”李女士说,直到黄金手镯事件发生,她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带着母亲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二科副主任迟淑梅处就诊后,经过神经心理学评估、颅脑磁共振和PET-CT等一系列检查,刘阿姨最终被确诊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收集纸壳、误扔物品的行为,并非‘节俭’或‘粗心’,而是疾病导致的认知判断障碍。”迟淑梅解释,她无法分辨“他人财物”与“无用垃圾”,也理解不了鲜花、金手镯的实际价值,这些看似反常的举动,正是阿尔茨海默病发出的早期信号。

正常衰老健忘与阿尔茨海默病难以分清?

关键在于“记忆是否被准确存储”

“人老了记性差很正常”,这是很多人对老年健忘的固有认知,也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漏诊的主要原因。但迟淑梅指出,正常衰老带来的记忆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病引发的认知障碍,有着清晰的区别,普通人通过日常表现就能初步判断。

正常衰老的健忘,更像是“暂时找不到记忆”。比如想从书架上找一本常用的书,知道书一定在书架里,只是暂时记不清具体位置,翻找一会或是家人提醒“上周你放在最上层了”,就能顺利找到;去超市买东西,忘了清单上的某一样,看到货架上的商品时,就能回忆起“对,我就是要买这个”。这种记忆问题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老人依然能独立做饭、购物、打理家务,也能清晰记得重要的人和事,比如家人的生日、家庭住址等。

“而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记忆下降,是‘记忆根本没被存储’。就像刘阿姨,拿了邻居的快递却完全不记得自己的行为,即便家人反复提醒‘你当天还拆开了盒子’,她也无法回忆起过程。”迟淑梅介绍,有的老人会反复问同一件事,比如刚吃过午饭,10分钟后又问“该吃饭了吗”;还有的老人会找不到常用物品,把钥匙放进冰箱、把眼镜藏进衣柜,却想不起自己何时放的。除了记忆问题,患者还会出现判断能力下降,比如把变质的食物当作新鲜的吃,或是在冬天穿夏天的衣服;语言表达也会变得吃力,想说“洗衣机”却叫不出名字,只能用“转圈圈洗衣服的东西”来代替;另外情绪波动也会变大,原本温和的人可能突然变得暴躁、多疑,或是莫名焦虑、抑郁,这些症状都与正常衰老有着本质的区别。

迟淑梅强调,若发现家中老人出现“无法被提醒回忆”的记忆问题,或是伴随判断、语言、情绪上的异常,即便症状不严重,也应及时就医检查。早期通过神经心理学评估、影像学检查等,能精准判断是否为阿尔茨海默病,为尽早干预治疗争取时间。

想要延缓大脑认知退化进程

这份“守护认知”指南请收好

据悉,今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的主题“早防早治 守护认知”,其核心在于“预防优先”。研究表明,40%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与生活方式相关,通过调整日常习惯,能有效降低风险,即便对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也能延缓认知下降的速度。

“保护心脑血管是守护认知的基础。”迟淑梅介绍,大脑的健康与血管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会损伤血管,影响脑部供血,增加认知衰退风险。因此,普通人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服药控制指标;同时要戒烟限酒,吸烟会破坏血管内皮,二手烟中的有害物质还会损害大脑细胞,而过量饮酒(每天酒精摄入量超过25克)会加速认知衰退,建议尽量少喝或不喝。

其次,规律运动能激活大脑活力。运动时脑部血液循环会加快,还能刺激“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帮助维持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建议每周进行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老年人也可以在家练习八段锦,动作简单易行,能有效锻炼身心。坚持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让大脑保持活跃,减少认知衰退的可能。”迟淑梅说。

合理饮食为大脑提供“营养支持”。目前国际上推荐的“地中海饮食模式”,对保护神经细胞、延缓认知下降有明确作用。这种饮食模式强调多吃绿叶蔬菜,比如菠菜、西蓝花,每天搭配一小把坚果,比如核桃、杏仁;多吃豆制品和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替代部分精米白面;每周吃2—3次鱼类,尤其是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等。同时要减少红肉、甜食、油炸食品和奶酪的摄入,避免高油高糖饮食对大脑的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保持认知活跃和社交互动也很重要。迟淑梅表示,退休后在家“无所事事”,容易让大脑处于“闲置”状态,加速认知衰退。建议老年人多参与社交活动,以及保持持续学习新事物的热情,比如去老年大学学书法、舞蹈,或是尝试用智能手机刷视频、网购,让大脑在学习中保持活力。

最后,专家提醒,管理情绪和睡眠、避免头部外伤,也是预防认知下降的关键。长期焦虑、抑郁或睡眠不足,会损伤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建议通过冥想、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保证每天7—8小时的优质睡眠;而头部外伤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明确风险因素,日常生活中骑电动车要戴头盔,老年人避免踩凳子够高处物品,上下楼梯扶好扶手,减少头部受伤的可能。此外,若出现视力、听力下降,建议要及时佩戴眼镜或助听器,因为感官功能减退会减少大脑的“外界刺激”,加速认知衰退,纠正感官问题能帮助大脑更好地接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