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高中生的手总像从水里捞出来?
考试时汗水浸透试卷、握手时因双手湿冷倍感尴尬、社交中常被误解为“羞涩内向”……这些让不少人困扰的场景,或许并非“体虚”那么简单,而是“手汗症”在作祟。今年3月,17岁高中生小陈(化名)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微创治疗,仅用两根针便彻底摆脱了多年手部“暴汗”的困扰,重新拥有了一双清爽干燥的手。
只用两根针,高中生彻底告别多年手部“暴汗”困扰
“每次大考小考,我刚写几道题,手掌的汗就顺着指缝往下流,试卷上能湿出一大片印子……”今年3月,17岁的高二学生小陈专程来到浙大一院疼痛科,向冯智英主任倾诉困扰。据小陈介绍,从小学三四年级起,他就发现自己的手格外爱出汗:考试紧张时,双手“一秒全湿”,汗水顺着掌纹渗出,甚至滴落到地上,常常打湿试卷、晕染字迹;即便在空调房里,腋下也会被汗水浸湿,双脚同样容易出汗,小时候还因异味被同学疏远。
起初,家人误以为小陈是“体虚”,带他尝试中药调理,却始终没有效果。直到来医院就诊,小陈才被确诊为“手汗症”。随后,冯智英主任为小陈制定了“CT引导下胸4双侧交感神经射频术”方案。手术仅在小陈背部两侧各扎一针,全程约1小时。术后,小陈掌心的潮湿感瞬间消失,摸起来干爽又温暖。他激动地表示:“终于不用再随时攥着毛巾纸巾,也能正常和同学握手、轻松应对考试了。”
手汗症、正常流汗,分不清?医生一招教你鉴别
据国内首个手汗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手汗症总发病率为2.08%,其中女性发病率(2.29%)略高于男性(1.94%),且沿海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内陆城市。
冯智英主任介绍,从发病类型来看,绝大多数手汗症患者属于“原发性手汗症”,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医学上通常认为与胸腔内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当人处于紧张、运动或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会导致手部等部位汗腺分泌过度,出现远超常人的出汗量。值得注意的是,手汗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倾向,患者家族史比例可达25.4%,存在遗传给后代的可能。
很多人会将手汗症与正常天热或紧张流汗混淆,对此,冯智英主任给出了明确鉴别要点:从发病年龄看,手汗症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超过95%的患者首次出现症状时年龄小于16岁,且在青春期症状会明显加重;从发病部位看,症状主要集中在手掌,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头面部、腋窝或足底多汗,这些部位的多汗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发生;从出汗状态看,手汗症患者的手掌常处于潮湿状态,汗液偏凉且无异味,出汗量远超出身体正常散热需求,严重时甚至呈滴珠状。
手汗症并非都要手术,分情况科学处理
冯智英主任强调,手汗症的应对需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区别对待,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临床上,手汗症根据出汗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轻度患者仅表现为手掌潮湿,若未对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无需过度关注,日常注意勤洗手、保持手部通风干燥即可;中度患者手掌出汗时可湿透手帕,可结合自身感受,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进行干预;重度患者手掌出汗呈滴珠状,一天内需要多次更换衣物,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交,这类患者建议积极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需要治疗的患者,目前医学界主流的治疗方法是切断多汗部位的相关交感神经:治疗手汗症需切断或者毁损胸4交感神经,治疗头汗症需切断毁损胸3交感神经,治疗脚汗症则需毁损腰交感神经。其中,“CT引导下双侧胸4交感神经射频术”是目前常用的微创治疗方式,该手术通过经皮穿刺进行,无需切口、不会留下疤痕,但是部分病人脚部或者背部会有代偿性多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了原发性手汗症,还有部分患者属于“继发性手汗症”,这类手汗症由甲亢、内分泌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基础疾病引起的出汗增加,需先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以甲亢为例,患者除怕热多汗外,还可能伴随精神紧张、心跳加快、难以入眠等症状;而在41—62岁的更年期人群中,80%存在更年期症状,其中73.3%会出现潮热出汗,同时可能伴随四肢乏力、出汗后怕冷等表现,这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冯智英主任表示,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引起的异常多汗,都需要引起重视,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