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发布新一轮野生动物物种调查报告
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不仅是人间天堂,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昨天,杭州发布新一轮全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成果。目前,杭州市范围内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96种,占浙江省总数的84.0%,其中两栖类42种,爬行类70种,鸟类485种,兽类99种。
同时,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4种,同比占浙江省总数的67.6%;有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7种,同比占省重点保护物种的87%;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易危及以上物种62种;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及以上物种84种。
多年来,杭州系统开展物种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正稳步成为更具示范意义的生态文明之都。下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行。大会期间,杭州将向全球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全球首次发现华东林猬
本轮调查发现了兽类新物种——华东林猬,以及各级新记录215种,其中浙江省新记录9种,如黑喉歌鸲、绿眉鸭、安徽麝鼩等,杭州市新记录22种,如福建掌突蟾、古氏草蜥、灰背隼、暗褐彩蝠等。
华东林猬是在临安区天目山发现的兽类新物种,后又于西湖区、余杭区、桐庐县、建德市相继发现,目前仅分布在皖南和浙西北部的山区丘陵地带。
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陈中正团队在皖南与浙西北部地区采集到林猬属物种。2023年11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合作,在国际期刊《ZooKeys》正式发表研究成果,将其命名为华东林猬。
“华东林猬是一种哺乳动物,能够在全球首次发现哺乳动物这种体形的兽类新品种,是很难得的。”浙江省林业局生物多样性监测所正高级工程师刘宝权说。
野生动物为什么喜欢杭州?
杭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丰富多样的地形(平原、丘陵、山地、湿地),形成了从低洼水乡到千米高山的连续生态家园。
天目山、清凉峰像巨大的绿色堡垒,保存着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层层叠叠的森林,从山脚的常绿阔叶林,到山腰的针叶林,再到山顶的矮曲林,形成了天然的“阶梯”,为不同需求的动物提供了“专属楼层”。
钱塘江、西溪湿地、青山湖、千岛湖等星罗棋布的水域,共同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生态水网,是南北迁徙候鸟至关重要的生命驿站,也是无数水生植物、动物繁衍生息的天然摇篮。
西部山地阻挡寒风,东部湿地调节气候。这种“山水协作”的生态格局,在杭州筑起了一道稳定的“生态长城”,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用上了哪些高科技?
作为全省首个以3公里×3公里网格为主体的地市级野生动物本底调查,调查综合运用了红外相机自动监测、样线样点调查、DNA技术、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手段,首次构建了多技术融合的立体化调查监测体系,并建立多维化本底资源数据整合与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
本轮调查累计调查样线1.3万多条、调查里程达上万公里,布设红外相机1200多个位点,获取数据超35万条,全面系统掌握了黑麂、中华穿山甲、白颈长尾雉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资源现状,为后续针对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为什么要开展本轮调查?
本轮调查自2021年开始,2025年完成,历时5年,覆盖杭州13个区、县(市),是继2005年之后,又一次全市域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这标志着,杭州在浙江省内率先实现了地级市范围内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的全覆盖目标,为全面掌握全市野生动物资源状况和保护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较于2005年杭州首次陆生野生动物本底调查,最新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提升了45.3%。
通过调查,杭州全面准确地摸清了市域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的“家底”,系统掌握了物种组成、分布范围和种群动态,为客观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生态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等提供了决策参考。
杭州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是摆在人类面前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杭州是怎么做的?
1.在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域规划建设33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优良的栖息和繁育环境,完成华南梅花鹿扩群、阳彩臂金龟野外放归等濒危野生动物抢救、繁育和保护成功案例。
2.建立173个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并在重点区域布局9个国家、省、市三级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形成全面、精准的野生动物保护数据支撑体系。
3.出台市级收容救护管理办法,统一规范救护流程,建成21个市、县两级救护站(点),实现区、县(市)全覆盖,确保受伤野生动物得到及时、专业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