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送礼之困:“堵”不如“疏”
教师节清晨,湖北襄阳施营小学校长站在校门口拦截学生携带的商业礼品,只允许自制贺卡进入校园。这一幕迅速引发热议,也将一个延续多年的难题再次推至公众面前:如何让教师节既保持纯洁,又不失温度?
校长的做法确实有其良苦用心。近年来,教师节送礼逐渐变味,从几十元一束的鲜花到上千元的购物卡,所谓的“心意”背后,往往掺杂着成年人的世故和焦虑。“别人都送,我不送怕老师有想法,送差了又怕孩子被冷落。”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更扭曲了家校关系的本质。校长此举,意在斩断这种愈演愈烈的物质化链条,让感恩回归本真,体现了学校对教育公平和廉政纪律的重视,也避免了教师陷入“收与不收”的两难境地,因此赢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但也需警惕,若执行只流于表面,甚至沦为一场公开表演,是否真能有效遏制不良风气,还需打上一个问号。
校长的初衷没有错,教师也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但更需要温度与智慧。若我们试着代入孩子的视角:他们或许用攒了许久的零花钱买了一枝鲜花,或许精心挑选了一张贺卡,这些本是朴素情感的载体,却成了校门外的“违禁品”,甚至校门口秒变“临时花店”,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可能让孩子陷入困惑:“我的感恩难道错了吗?”更进一步说,将心意简单划分为商业与自制,某种程度上显得简单粗暴,甚至矫枉过正。教育局强调不能武断地对待学生的情感表达,正是因为看到了规则之外的人情温度。
值得思考的是,除了“堵”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疏”的方式?一些学校做出了有益尝试,有的设立了“感恩邮箱”,鼓励学生投递写给老师的心里话;有的组织“手工礼物工作坊”,提供材料让学生现场制作贺卡;还有的推出“礼物置换”活动,将带来的礼物换成手工材料。这些方式既保留了情感表达的通道,又避免了物质化倾向,哪个不比在校门口“堵截”鲜花来得高明?
其实,最好的教师节礼物早已藏在日常点滴中,是学生认真完成的作业,是课堂上专注的眼神,是走廊上那句清脆的“老师好”。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恰恰是尊师重道最真实的体现。当我们过度聚焦于“送不送礼”时,反而忽略了教师节的本质是增进师生情谊,促进相互理解。真正的教育,既需要坚守规则的刚性,更需要呵护情感的柔软。在心意与规矩之间寻找平衡,让感恩回归本真,让真情自然流动,这或许才是教师节最珍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