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古建筑citywalk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方玉倩 摄影 陈中秋

都市快报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变迁,很多几百年前的深宅大院湮没于闹市之中,在杭州市中心的新华路周边,就藏着几座这样的大宅。

提起新华路,首先想到的是丝绸。新华路与凤起路交叉口的环北丝绸服装城,每天都有成堆的货品进进出出,商户、顾客、快递员人来人往。杭州的夏天还未结束,但批发市场里的秋天已然到来,档口早早摆上了夹克、牛仔、风衣等秋冬款。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条自北向南1060米长的马路两侧,还分布着吴宅、明宅、梁宅、白衣寺等一批古建筑。

杭州城里为数不多的明代住宅,这条路一南一北各有一座,还有曾经和灵隐寺齐名的城中名寺……进入9月中旬,天气逐渐凉下来,来一场新华路宝藏古建筑citywalk吧!

杭州规模最大的明代住宅

收录于《中国古代建筑史》中

新华路南端的岳官巷,是一条仅百米出头的小巷,从美食老店温州汤团店斜对面拐进去便是。杭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民居——吴宅便坐落在这里。

这条小巷的名字,和宅子曾经的主人有关。吴宅始建于明代,明中叶为学官殳(shū)云桥、殳龙山兄弟所有,门口巷子因此名“学官”。杭州人的发音,“学”“岳”念起来差不多,民国时期逐渐演化成了“岳官巷”。

历史上,这座宅子几番易主,清咸丰年间归入吴振棫名下。吴振棫,字仲云,嘉庆十九年进士,官至云贵总督。吴振棫工诗文,喜藏书,精园林,买进这个宅院后修葺改名吴宅,建筑结构保持明代江南官宦宅第风格,亭台楼阁、花圃水榭错落有致,颇具特色。

吴家是书香门第,有过三代四进士、代代举人的辉煌历史。吴振棫的孙子吴庆坻是光绪十二年进士,曾任湖南学政,创办过多所地方学堂,其中就有湖南大学的前身之一湖南优级师范,他的那句“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前几年还在网络上火了一把,至今依然引起许多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吴宅原本由东、中、西三部分建筑组成,并非明代一次建成。原西部建筑包括朴松庐、华宜馆、高阁玑、花园、竹园等,是一个环境幽雅的庭院式空间,作书院之用,可惜均已不在了。

现存的吴宅,部分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四进面阔三间的建筑组成,西边小楼是办公区,要参观的话,得从中间挂着“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牌子的门往里走。

一进去就被五六米高的封火墙包围,墙角的芭蕉也长得特别高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探到顶端的阳光。穿过这面影壁上的小门,宽敞的院子展现在眼前,被白墙黑瓦,青砖木门、园林小品所包围,闹市中一方清静之地,仿佛置身几百年前的世家望族。往左边走的话,石库门内还可以看到砖雕门楼,字碑题“源远流长”四字,环绕着好几层雕刻精细的纹饰,透露着一份古朴、庄重。

线条流畅的梁架、矩形断面的月梁、中部外鼓的柱础,处处细节都体现出杭州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这也使得吴宅整组建筑成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典型官宅府第,被收录于中国古建筑专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

三大展厅了解杭州历史

全套《四库全书》可供翻阅

1999年至2014年,吴宅曾先后开辟为杭州市传统工艺馆、杭州市文物监管品交易市场。21世纪初,这里还是杭州最大的古玩市场。

2020年年末,吴宅作为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重新与公众见面。馆内共设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杭州足迹、全球文明交流中的杭州角色、中华文化史上的杭州韵味三个常设展厅及一个临展厅,定期举办主题展览,最近的临展厅展出的是《苏轼的诗里杭州》。

在这里,你可以直观地看到杭州地图的区域变迁、走进外国人游记中的杭州、了解每一历史时期杭州发生的大事要事……还有一些答题互动以及印章可以收集,如果没带本子,盖在进门处领的小册子上也不错哦,三大展厅的章都各有特色。

杭州的文澜阁是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全国七大书阁之一,这也是杭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路上的重要节点。你知道《四库全书》到底是套多庞大的书吗?吴宅进门右手处的四宜轩,6排两米多高的落地书架,放置了一整套杭州出版社的《四库全书》,供大家自行翻阅。全套书一共1500多册,你可以随意拿一本出来,坐下慢慢翻看,相信会对脑海里这套书的抽象概念有个更具体的认识。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免费开放,要注意的是,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9:30—11:30,13:30—16:30(16:00停止入场),大家别跑空了。

“六客巷”里结“六客”

“卧霞巷”旁“卧霞园”

结束了两个月的暑假,吴宅对面的新华实验幼托园开学了,平静的岳官巷又开始每日“限时”热闹了起来。下午四点,家长们在门口排成一队等待孩子放学,队尾一直拐到了旁边六克巷里。

六克巷的名字同样源自误读。清中叶,松声阁茶肆六位经常聚在一起的文人(朱昌寿、曹金籀等)结社为“六客”,后谐音演变为“六克”,1966年曾改名红霞巷,1981年恢复原名。

诸暨人丁阿姨在岳官巷与六克巷交叉口的位置开了一家美发店,一开就是三十年。她的孙女刚从门口的幼儿园放学,几步路的工夫就到家了。聊起这条巷子和这座老宅的过去,一旁丁阿姨的老伴莫大伯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快70岁的莫大伯说,自己就是在这条巷子里出生长大的,当年妈妈生他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钱去医院,吴家有人从医,还给他妈妈拿了消炎药,帮了他们大忙。莫大伯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在吴宅的花园里玩,假山、水池、花花草草,那时候吴宅的范围比现在更大,“(下雨天)从这里走到长庆街都不用打伞的”。

隔着美发店斑驳的木框门望向吴宅,之间还有个街角的小公园,叫吴牙社区公园。公园里开了一整个夏天的紫薇花终于要落幕了,与此同时,隔壁幼托园院子里的石榴开始变红。

清代时,这里是名园“卧霞园”。 清代文人曹金籀曾作《卧霞园赋》及《卧霞十咏》诗,前者有“疏泉叠石,种竹艺华,规模粗具,颇惬幽赏。飞禽上下,高出树巅,游鱼升沉,清见潭底”这样的语言形容此园景致,后者则罗列园中十景,可见其对卧霞园的喜爱。

卧霞园旁边的巷子本来叫卧霞巷,后来讹传为“吴牙巷”。这个名字一直用到现在,就是世纪联华庆春店北边的那条巷子。

曾与灵隐寺齐名的白衣寺

嘉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旧居

穿过岳官巷,沿着新华路往北走,拐到王马巷,再进更窄的遥祥寺巷,可以看到一座外墙斑驳看似荒废的老房子,名叫白衣寺。虽然已经没落,但它曾经与昭庆寺、净慈寺、灵隐寺并称“杭州四大丛林”。

白衣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又名西江禅院、小普陀。光绪十年(1884),寺庙扩建后改称白衣寺,成为杭州城内的著名寺院,民间流传一句话:“南有净慈寺,北有昭庆寺,城里白衣寺,城外灵隐寺。”

白衣寺曾做过杭州福利茶厂、杭州牙膏厂,后来又用作仓库、学校校舍等。1991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半个寺庙,仅剩下后殿和老宗堂。所幸梁架挂落尚保存完好,后殿枋子上仙鹤的形态还清晰可见,挂落上的云层和人物、走廊上的柱子也保存完好。2009年,原下城区人民政府对白衣寺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至今。

白衣寺是杭城遗存不多、且有明确记载的一处清代中、晚期的重要寺庙建筑。其建筑用材粗壮结实,雕刻精细,装饰上比较讲究,尤其是三进的走马楼式结构更具特色。2023年6月,白衣寺曾办过一个盆景展,短暂地对外开放过。如今隔着栏杆看不到殿堂内部,但也能注意到屋檐下那些细致的纹样。

从白衣寺往北继续走,穿过社区就是双眼井巷,这里有座清嘉庆年间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梁肯堂的旧居——梁宅。

宅子占地2500平方米,四开间三进加天井,分中、西两条轴线。和院子里阳光充足的吴宅相比,梁宅就阴森幽暗了许多,整体布局紧凑有序,深宅大院的感觉扑面而来。如今从天井里抬头望,二层屋顶环绕,划出的一方天空,不只能看到蓝天白云,还有带着玻璃窗和电梯的现代化住宅“强势入镜”。

梁宅建筑用材粗大,装饰朴实,雕刻精致而不繁缛,是一座典型的清代中期江南官宦宅邸。2004年,梁宅按照“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进行了全面整修,目前作为一家国医馆对外营业。

环北市场旁还有一座明代大宅

占地2.8亩,由两座古宅整合而成

新华路的北端,紧挨着环北市场的位置还有一座明代住宅——明宅。这组建筑占地2.8亩,由两座古宅整合而成,分别是南轴线上的茅宅和北轴线上的陈宅。

茅宅是明代晚期的宅邸。1884年,茅家买进后称其为茅宅,宅院由轿厅、石库门、正厅及前后三个天井组成,为二层楼屋,面阔五间,坐西向东。前有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两间。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茅家厨房内发现一块60厘米见方的地坪砖,上刻“明万历二十五年造”标记。

陈宅原址在拱墅区霞湾巷15号,纵轴线上有房屋五进,其中第二进为明末清初的建筑。因运河江涨桥段河道拓宽拉直,为保护古宅,当年将陈宅第二进与砖雕门楼等物件迁至新华路上的茅宅,按原样复建。

陈宅坐西向东,据说宅内核心柱顶石下还有一个“地宫”,为0.1米×0.1米的砖砌小坑,内放宝瓶一只,瓶内贮存着少量钱币。这种在民宅内柱顶石下设地宫的做法说明陈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风水相连,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两宅经过整修后合并改称为明宅,1997年4月对外开放,后分别成为杭州中国丝绸城高档丝绸的卖场、市场管委会等使用。最近的明宅又在重新装修,预计将开设一个中医馆。趁着施工溜进去看看,各屋内装饰焕然一新,木构厅堂的房梁、檐柱、斗拱等结构和上面华丽的雕花还能看出浑厚大气的旧时模样。

老宅大门紧闭,静待新生。白墙黑瓦的背景下,隔壁服装城过来的姑娘们穿着新一季的秋装在拍“卖家秀”;几十米开外的市场后门,一辆接一辆物流卡车正在装货。穿越历史长河留下的老房子,将继续在城市变迁中迎来一轮又一轮新的人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