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交付,是归还” 刘丹向西泠印社捐赠66件先贤珍品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陈友望

杭州日报讯 “这些不是纸墨,是艺术的精神,是西泠的魂。”9月10日,刘江先生之子刘丹将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刘江四位西泠先贤的精品力作共计66件,捐赠予西泠印社,完成了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文化传承。

“我的手还带着些许颤抖,不是紧张,而是捧着父辈与先贤们笔墨温度时,那种沉甸甸的敬畏与心安。”9月10日,刘丹在捐赠仪式上动情地说。他将父亲珍藏一生的这些艺术珍品捐赠给西泠印社,其中包括陆维钊书法作品6件、诸乐三书画作品9件、沙孟海书法作品1件以及刘江作品50件。

这场捐赠不仅是一次作品移交,更是一场艺术魂灵的回归。刘丹称这不是“交付”,而是“归还”——“把它们送回滋养过它们的这片土壤,送回能让更多人看见、读懂、传承的地方。”

刘江自1963年加入西泠印社起,便与印社结下长达一甲子的深厚情缘。他于1983年出任副社长,后历任执行社长、名誉社长,始终活跃于西泠印社的核心舞台。在艺术道路上,他亲聆沙孟海、诸乐三先生讲授书法刀锋之妙,感受陆维钊先生“书为心画”的哲思,见证前辈大家“笔随情走”的创作瞬间——这一切,深刻塑造了他的艺术生命,也成为西泠印社文化传承中珍贵的一页。

“父亲常对我说:我们手里的这些作品,从来不是私藏,是西泠先贤们留下来的火种,得让它在该在的地方继续燃烧发光。”刘丹说。这份对艺术传承的执着信念,成为此次捐赠的最初源头。

此次捐赠作品堪称西泠印社捐赠史上的珍贵文献。陆维钊的隶书“蜾扁体”独树一帜,行书奇崛跌宕,信札小字精雅绝伦。诸乐三作为吴昌硕得意弟子,展现书画印三绝之才。沙孟海八十一岁时所书对联“要与秋虫斗方略,不好名马非英雄”,结体开阔、笔力雄强,堪称晚年代表作。刘江的50件作品更是形式多样,充分展现其在篆书尤其是甲骨文创作领域的非凡成就。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指出,这批捐赠作品皆为名家精品,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艺术高度,具有很高的历史与学术价值。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包括多件刘江老师的早期印作,为进一步研究其篆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陈振濂特别提到:“其中有一枚紫陶印,印文为‘保存金石 研究印学’——这正是西泠印社的宗旨,此前未曾见过,很是珍贵。”

陈振濂表示,这批作品的入藏,不仅丰富了西泠印社的藏品体系,也将对相关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诸位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书法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与当时担任助教的刘江先生共同开创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书法专业。这批作品还进一步补全了西泠印社在近现代艺术史研究中的脉络,尤其为梳理从吴昌硕到诸乐三再到刘江的师承关系提供了扎实的实物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明年正值刘江先生100周年诞辰,这批文献的系统整理与研究,也将为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及刘江艺术研究会联合举办系列纪念活动提供重要支持。

“往后,或许有人在西泠印社的展厅里驻足,看见这些字这些印时,能想起印社先贤们的风骨,能感受到父亲那代人对艺术的赤诚——这便是这些作品最好的归宿。”刘丹一语道出了艺术传承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