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方寸水墨间 寻读书之真趣
杭州日报讯 时值九月,天朗气清,秋风送爽,我们欣然迎来尊师重道的教师节与充满希望的开学季。西泠印社藏的《松屋读书图》与两方“读书”主题篆刻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绵延千年的耕读情怀与师者担当娓娓道来,让人在笔墨方寸之间,感受到书香致远、师恩如山的深远意蕴。
明代吴门画派名家文嘉笔下的《松屋读书图》,不是一幅简单的山水长卷,而是为所有读书人勾勒的“理想治学境”。此画将自然之美与读书之乐融为一体,令人观之忘俗,仿佛置身于清幽宜人的山林之中,感受那份宁静与恬淡。远处青山如黛,被淡淡的云烟笼着,似藏着无尽的深邃;近处古松苍劲,虬曲的枝干撑起一片浓荫,荫下一方屋舍静静伫立,屋内高士正襟危坐,手中书卷摊开,周身的沉静仿佛能隔绝世间所有喧嚣。整幅画没有繁复的色彩,却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求学最本真的模样——需有“摒除杂念”的定力,方能在知识的天地里沉潜。
于初入新学期的学子而言,这幅画是无声的启示:学习从不是浮于表面的应付,而是“闭门潜读”的专注。那松荫下的屋舍,恰似课堂与书房,只要心无旁骛,便能在字里行间遇见远山叠翠的壮阔。于躬耕教坛的师者而言,这幅画又是职业的隐喻:他们如守护山林的使者,为学子搭建起一方安心求知的净土,引导孩子们在知识的深山中探寻真理。这份为学子筑境的心意,正是师道最动人的注脚。
古往今来,读书人、藏书家皆以书为魂,将读书藏书视作毕生要事,那份嗜书如命的热忱,早已融入骨子里。如果说《松屋读书图》是以水墨绘出了读书的“境”,那清末篆刻名家徐三庚的两方印章,便是以金石凝住了读书的“魂”,其印文与背后的箴言,藏着他对读书与生活的通透感悟。
徐三庚一生布衣,以鬻艺为生,却酷爱读书,以读书和创作为乐。作为以精湛金石文字摹刻技艺闻名的大家,徐三庚的篆刻深谙浙派碎刀直切之法,金石味十足;线条间重起笔、收笔,又透着醇厚酣畅的笔墨意趣。“日有一泉惟买书”一印,是他为熟人“丽卿”所刻,短短七字,既是他倾囊购书的真实写照,更藏着他对读书与艺术的赤诚;“事冗书须零碎读”印,讲述了读书人在忙碌生活里寻得的读书智慧,也是徐三庚的自励之言,是他不愿辜负光阴、坚持与书为伴的生活态度的诠释与体现,字里行间皆是对“读书”二字最质朴的注解。
“印者,信也”。社藏作品上的笔墨与印记,凝练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既是对读书治学精神的礼赞,亦是对师者育人使命的礼赞。透过这些西泠珍藏,看见的不只是艺术之美,更是一份深切期许:期许学子们怀揣对知识的敬畏与渴望,在笔墨书香中沉潜求索,于浮躁世间守住治学的定力,在知识的山海中寻得属于自己的远方;期许师者们坚守育人的初心与热忱,点亮学子探索真理的道路,让师道的温度滋养每一颗向学之心。这份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馈赠,将照亮每一段求学的路,温暖每一颗育人的心,让“读书求真、尊师重道”的种子,在九月的秋风里,悄悄生根、慢慢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