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未来何去何从 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西贝餐厅
日前,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这么贵”,还吃出了“隔夜的味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门店所有菜品都不是预制菜,并向社会开放后厨参观。随着双方的交锋,公众对预制菜产业的关注也持续升级,同时暴露出餐饮行业在标准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菜品价格与品质是否对等,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如何保障。
这场争议的核心,其实是行业和消费者对“预制菜”概念的理解不同。根据2024年3月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而连锁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归类为预制菜。
因此,贾国龙强调西贝采用的是由门店完成最终烹饪的“预加工”,而非“预制菜”,从官方定义上来看是成立的。然而在普通消费者的观念里,非厨师使用原始材料现场烹饪的菜品,就是“预制菜”。当消费者以“高品质”“健康安心”的预期前去用餐,却发现后厨拿出了所谓预加工的“半成品”,包括一年前的冷冻羊腿、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西兰花……不免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西贝儿童套餐
预制菜不是新鲜事物,也并非洪水猛兽,有其存在的价值。标准化生产能保证餐品质量、提升出餐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归根究底,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关键在于价格是否与品质相匹配,以及是否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尽管《通知》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但现实中鲜有餐厅能真正做到主动做出明确标识。
要改变这个局面,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预制菜划分的标准体系;餐饮行业则要建立透明机制,诚信经营、合理定价,而非玩弄“文字游戏”模糊概念。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实现餐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这场风波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契机,推动预制菜产业走向透明、规范,最终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选出那些真正优质、值得信赖的好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