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高水平建设教育强区新篇章 让美好教育滋养运河学子茁壮成长 谋篇“十五五”拱墅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王厚明 通讯员 拱教

杭州日报讯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擘画教育强国战略图景。今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正式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

拱有优学,强国有我。当下大运河畔的杭州拱墅,这方教育沃土正丰润。全区朝着打造“建一流教师队伍,创一流教育业绩,加快建设全省教育最强区”的目标砥砺奋进。回顾即将收官的“十四五”规划,拱墅教育也有着充足的底气:

五年间,区内获评“省现代化学校”达59所,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立项各类省级课题126项,成果获奖55项,均居于全省前列;培育省市级精品课程53门,数量位居全市首位;最近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拱墅教师斩获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投入约115亿元,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拱墅教育人用实际行动,推动“美好教育”在运河两岸发生。

谋篇“十五五”,奋楫再出发。拱墅教育将“站在高原造高峰”,不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拱墅高水平打造“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全域教育扩优提质 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推动“教育共富” 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在家门口上好学,这是很多老百姓最迫切的愿望,也是对“教育共富”最朴素的理解。拱墅区提出了“高品质建设‘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名校引领 又一批新校园亮相新学期

赵女士的孩子今年6月刚从卖鱼桥小学文汇校区毕业,进入了全新的大关实验学校霞湾校区就读初一年级。“新校园离家很近,真是无缝衔接。”赵女士开学前还专门应邀去探校,游走在校园间,学校建筑群与运河文化、香积古韵相映成趣。“美丽的新学校已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孩子在这里读书太幸福了。”

“做好优质均衡,保学位供给是第一位。近年来,拱墅区针对学龄人口峰谷变化、城市化进程做好前瞻性布局,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拱墅区每新建投用一所新校,都要打造成精品校。

今年9月,大关实验学校霞湾校区、文澜幼儿园星瓒园区、安华幼儿园风华园区等6所新校(园)全新亮相。放眼整个“十四五”,全区“美好校园”版图共新增61所新校(园),新增学位52665个,极大满足了拱墅孩子们就近入学的需求。

解决了“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有高品质的校园,更需高质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今年,一所全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杭州市实验学校投入使用,周边的老百姓期待值很高。“我们学校和华附是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校长钱桔青介绍,一方面文化同源,集团内各校区间坚持共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管理同频,学校会定期参与华附集团的理事会会议,重大事项均由理事会做出决策。同时保证课程同质,通过校区间课程、教师资源的打通,确保杭州市实验学校高质量办学。

这些年,当老百姓看到这些新投入校园的名字:文澜教育集团、锦绣育才教育集团、观成教育集团、安吉路教育集团、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长寿桥教育集团……无不是拱墅响当当的教育品牌,让家长们吃下了定心丸。

“教育集团化,通过文化、课程、管理理念的输出,让新校办学能缩短摸索期,更好地实现高起点、内涵式发展。”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全区有79所学校共组建32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已实现全域覆盖。

老校焕新颜 让现代化教育理念“开花结果”

9月1日,随着红绸缓缓落下,“杭高启正教育集团”的牌匾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也宣告着学校正式乔迁至叶青兜路73号,开启了学校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经过改建后的启正新校园焕然一新,不光场地面积是原来的3倍,还打造了非遗馆、报告厅、艺术展厅、人工智能科创中心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空间,让更多前沿教育理念的落地有了支撑。

对于拱墅区来说,新校园要高起点办学,但老城区还有不少老学校,他们办学质量过硬,但校舍等硬件水平需换代升级。这个暑期这些老校的品质再提升工程,拱墅也跑出了“加速度”。

比如,长寿桥小学搬进新孩儿校区,孩子们欣喜连连,无论是体育场地空间还是专用教室的数量,都得到了质的提升;江心岛小学也迎来全新改造,体育小站、慧艺空间、数智非遗展陈馆一应俱全……今年全区共有107所学校利用暑期实现了校园硬件再优化。

新校展新姿,老校焕新颜。“我们将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努力把每所学校都打造成现代化学校,真正实现‘好学校在家门口’。”区教育局负责人说。

坚持“五育并举” 聚焦学生一生的发展

培育“有道德、有觉悟、有素质”的运河少年

“拱·有优学”,优的是什么?在拱墅教育人看来,是一种优质的学习成长状态。“摒弃功利,我们更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始终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让孩子拥有笑容和自信。”这也是拱墅教育人的共识。

探索“一班双委” 让学生成为班级“建设者”

5月20日,是拱墅区师生的“成长节”,一场以“唤醒每一个建设者”为核心理念的班级管理变革——“一班双委”制度实践探索,在拱墅校园里蓬勃开展。

“传统班级管理常面临男女生发展不均,学生参与度不深的困境。‘一班双委’则通过多元组合模式,从男女生班委互补,到单双周轮值、常务与创新协同,再到常设与临时岗位搭配,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路径。”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探索中,不少学校也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经验。卖鱼桥小学的班主任们尝试实践“岗位盲盒”。每周四,30余个打破性别标签的趣味岗位供学生抽取。班主任们通过数据统计发现,92%的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班级事务,87%的学生认同“能力无关性别”;

安吉路新天地实验学校,开展双轨自治融入“5+4”评价。骨干教师丁俊超的“运河少年@未来”试点班中,男班委主抓纪律执行,女班委侧重学习生活。对于一些特色岗位精准施策,比如男生担任“失物招领员”,女生管理“格子铺”,成效显著。有85%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双倍力量效率更高!”

“一班双委”的探索,让班主任们对于班级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新时代班委不是管理者,而是建设者。”在行知中学郭金权老师看来,当每个孩子都被赋予责任与期待,他们便会从“接受任务”走向“主动创造”,最终成长为“带领团队”的优秀班干部。

坚持“五育并举” 培育新时代运河少年

“一班双委”,只是拱墅区推进“五育并举”,培育“有道德、有觉悟、有素质”的运河少年的一个缩影。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在探索思政教育上,拱墅动作频频。今年3月,区教育局与浙江省档案馆合作,探索“校馆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省档案馆向拱墅区56所中小学开放百万卷珍贵档案资源,支持思政课程融入档案史料,联合策划主题展览、讲座及实践活动,让思政教育有了海量资源支撑。

之前,拱墅还联动全国运河城市成立首个思政教育联盟,整合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等资源建成200余个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浙大城市学院智库资源实施“行走的思政课”改革,目前已形成“场馆+课程+实践”三维思政育人体系。

在以学铸魂的同时,拱墅也很重视强壮学生的体魄。在青蓝小学,记者看到孩子利用整合出的课间15分钟,在校门前的小广场上,玩着地面飞行棋。一旁的空地上,学生在踢毽子、跳房子,运动中交织着欢笑声,好不热闹。“我们要鼓励孩子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本学期,拱墅区构建了“每天一节体育课+课间15分钟”双轨机制,通过课间微运动、AI智能体育操场、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等创新举措,保障中小学生每日综合体育活动时间达2小时。

不仅是横向的全员化体育发展,在纵向的体育特色化发展上,拱墅也是捷报频传:8月举行的中国初中篮球联赛上,杭十四中附校女篮斩获全国季军,创浙江省历史最佳战绩;5月景成实验学校女足亮相央视,该校队已拿下浙江省四大足球赛事大满贯,成为浙江足球一张全新的名片。

再把视角转向美育。今年迎“六一”,拱墅区14支乐队“嗨唱”三小时,登上热搜。这场草坪音乐节,是拱墅深化“美育浸润行动”的生动写照。“只要能助力运河娃多元成长,拱墅愿搭建各种平台,让孩子们来当主角。”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拱墅已连续举办了三届“运河明珠”中小幼艺术节、两届“青禾”书画展。有5所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5所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传承教学基地”。一个“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生态正在构建。

特级“领”起来 骨干“动”起来 新人“跑”起来

升级名师梯级培养体系 构建“美好教育”生力军

学有优教,关键在名师。为更好地构建“美好教育”生力军,拱墅全新出台运河名师梯级培养体系,让不同阶段的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坐标,并一层层实现自我的专业提升。

激活名师“传帮带” 让青年教师尽早“冒芽”

6月9日,在拱墅区举行的2024学年中小学新教师培训结业典礼上,经过一年培训的2024级中小学新教师,收获了一份份饱含沉淀与付出的证书。

这一年的培训,区内各学科的教研员、省特级教师轮番授课,让这些年轻教师收获满满。一位新老师笑着说,“刚上岗就吃到重量级的‘技能包’。”

入职第一步迈得很扎实,这些青年教师该如何快速走出“新手村”?拱墅区也早已规划好。今年8月,区里新出台名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给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方案将名师体系打造成5个阶段:运河教学能手,聚焦3年到6年教龄的潜力型教师;运河教学英才,聚焦6年到10年教龄的骨干型教师;运河教学精英,聚焦10年到15年教龄的成熟型教师;运河特级教师,聚焦15年以上教龄的拔尖教师;运河领航教师,聚焦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5个阶段,分别对应一星到五星级教师。

“相比原有的梯级教师培养体系,新方案增设了一星、二星级教师的评定,他们将成为未来名师的‘种子选手’。”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星、二星级教师的评定权设在学校,且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校。这一制度让薄弱学校的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冒出来。同时政策的指挥棒,也会让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积极流动到薄弱学校,推进区域师资的优质均衡。

“5阶梯”体系 把更多教师培养成“塔尖”名师

一星、二星级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在迈向名师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瓶颈,需要有人指点。为此区里构建了运河名师工作室制度,工作室以四星级和五星级教师为领衔人。

区运河领航教师(五星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有1至2名四星级教师、若干名三星级教师及35岁以下青年教师;区运河特级教师(四星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有1至2名三星级教师、若干名二星级教师以及35岁以下青年教师。

“梯级培养制度是环环相扣的。像区运河特级教师,他们既是自己工作室的领衔人,又是上一级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很好地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让不同星级的教师,能阶梯式地往上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培养名师,拱墅区除了在业务上助力,在经济上也根据教师的星级,以及工作室的级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拱墅的教师只要努力,就会有更高的荣誉和待遇在等着。”

当然,已认定的运河名师,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区里每三年会对名师个人以及名师工作室进行考评,考评成绩与梯级评定挂钩。“能上能下”的评价机制,将更好地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推动他们不断向更高处攀登。

在这个体系之下,全区的师资队伍将形成完美的金字塔构造:“塔基”“塔中”的人层层往上送,让“塔尖”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尖,最终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持续动力。

把服务学生的每件“小事”当作教育的“大事”

让每个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 都能被充分关注

学生的幸福感,来源于一件件细微的小事,而拱墅,体察孩子的需要、家长的困难,于小处穿针,让他们心生温暖。

幼托全区覆盖 满足“10分钟就近入托”

“在家门口就能入托,还是公办园,收费也便宜,真是太好了。”9月,刚刚把孩子送进托班的王先生深有感触。

伴随着双职工家庭比例上升、代际之间照料能力减弱的现实情况,社会上需要托育服务的家庭不在少数。急百姓之所急,拱墅区全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持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当下拱墅新投建公办园,均按托班、小班、中班、大班四学段规划设计建设,对于已有公办园也同步加快适托化改造。”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孵化带动优质托幼园149个,省一级园区78个、省二级园区71个,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9.05%。充分满足了“10分钟就近入托”的需求。

做好托育的同时,拱墅的目光还向更低龄段延伸,今年更是在全市范围最先开设了“周末亲子园”,打造家门口免费早教圈。全区74所公办幼儿园的128个园区,面向周边0—3岁婴幼儿家庭开放。“我们第一次当家长,早教上有很多知识盲区。家门口的绿洲花园幼儿园只要开设周末亲子园,我们几乎每期都参加,真的学到了不少。”张女士笑着说。

全省首创 为特需儿童免费提供融合课程

9月刚开学,孩子君宝(化名)成为小学生,看着他第一周已经很好地适应小学环境,李女士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君宝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不愿意社交,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一般孩子要慢一拍。”上半年,李女士很焦虑,马上要上小学了,孩子没有获得针对性辅导,是很难适应读小学的。

庆幸的是,拱墅区今年启动的“萤火学苑”计划,是全省首个专门为特需儿童免费提供的融合课程。李女士第一时间报了名,君宝每周末都会去参加“幼小衔接”课程。

“目前全区有1000余名持证的特需儿童,其中约70%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随班就读,他们需要更多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如果寻求校外机构帮助,家长又面临着高昂的费用。”拱墅区特教中心常务副主任郤玲亚说,开设“萤火学苑”,正是为了破解这个“成长中的烦恼”。

第一年尝试“萤火学苑”,拱墅区推进力度很大。18个街道都设了融合教育点位,服务范围覆盖全区。服务对象年龄层覆盖3—18周岁,开设了49门专项课程,有学习专注力训练、读写能力提升、幼小衔接等内容,家长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班级都是小班化,一般安排5—8人为一班,每个班由两位特教老师任教,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被充分关注。

“流动+定点”让校外普惠教育延伸到家门口

“以前给孩子报个班,得跑老远,价格、距离都得反复比较,现在下楼走几步就到,课程丰富还让人放心。”家住祥符街道的陈女士,对社区里的“家门口青少年宫”赞不绝口。

2024年,拱墅区正式启动“家门口青少年宫”项目,首批覆盖半山、祥符等6个街道,提供科技、艺术、体育等7大类247个特色课程,累计服务青少年超6000人次。今年,该项目再次扩面,新增和睦街道和睦社区和康桥街道康桥社区2个服务点。至此,全区有8个街道实现服务全覆盖。

“这些‘家门口青少年宫’大多嵌入‘大运河幸福家园’、党群服务中心等民生综合体,毗邻老年学堂、社区食堂、健身房等,真正实现了‘老少同楼学艺,下楼就能吃饭’的便捷生活场景。”拱墅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如果说“家门口青少年宫”是扎根社区的“常驻军”,那么“流动少年宫”就是灵活机动的“轻骑兵”。今年,“流动少年宫”再升级,增加了更多科技类、艺术类体验项目,比如VR幻境绘画、Super9号卡丁车模拟、人形机甲战车体验等高科技项目总是排起长龙。

“我们希望以‘流动+定点’的形式,让校外普惠教育能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持续深化‘15分钟优质教育圈’建设。”该负责人说。

助学、助教、助管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打造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县治理样板

AI时代已来,教育部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拱墅正着力打造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县治理样板,推出的“拱墅教育大脑”正在助学、助教、助管等方面不断丰富应用场景。

给每位老师安排了一个贴身AI助教

4月24日,拱墅区举行“学历案与学科实践助手教育智能体”发布会。这款被教师们亲切称为“备课搭子”的AI智能体,经前期试运行后,正式向全区开放。

什么是学历案?这是拱墅区与华东师范大学一起探索的一项改革。拱墅区教育研究院负责人介绍,“学历案”即学习经历的方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内容、评价、过程、巩固和反思等六部分。“如果说教案是给老师用的,那学历案是给学生用的,上课时人手一份,让学生清楚了解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学历案如何准备,这很考验教师的智慧和经验,尤其对新老师来说,难度不小。而“学历案与学科实践助手教育智能体”的发布,相当于给老师们安排了一个贴身AI助教。只要输入学科课题和要求,智能体瞬间生成对应课时的学历案及学科实践建议。

这个智能体吸收了华东师范大学和拱墅区优秀教师的学历案例。用它生成的学历案,相对比较成熟,老师只需要根据课堂实际需要,进行一些修改,就可以使用,大大提高了备课效率。同时智能体生成的学历案,也可以为老师的备课,提供一些新思路。

后台数据显示,使用智能体后教师备课效率、学情诊断精准度均有提升。“希望智能体能当好教师的‘备课本’、学生的‘成长册’、教育的‘公平秤’,更好助推拱墅区课程改革。”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培养学生的AI思维 用AI疏导孩子的烦恼

中午,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的“AI未来馆”很热闹。有的学生正在和人机下象棋,有的学生正在给小车编程,还有的学生正在体验人脸识别技术……200平方米的场馆里,进出体验的学生络绎不绝。

这是全市首个学校“AI未来馆”,同时揭牌的还有“人工智能少年研究院”。校长章汉平认为,要培养学生的“AI思维”,必须要有实践基地,打开他们的眼界,兴趣是在实践体验中慢慢培养的。

为了实现研究院可持续发展,学校背靠浙大城市学院做学术和技术支撑。浙大城市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潘树文带着团队,每周进学校给孩子们上两个课时的AI主题社团课。“一方面要把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融入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章汉平说,希望能在高校专家的指导下,开发出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实践体验项目。

要让孩子了解AI,更要用好AI。长寿桥教育集团就推出了“阳光树屋智能体”,很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生活中,孩子总有一些说不出口的烦恼,“阳光树屋智能体”就可以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款App,孩子可以对它说出烦恼,它会以孩子喜欢的聊天方式帮助疏导情绪。”学校专职心理老师周佶说,当系统在和孩子的对话中以及平板摄像头通过微表情、语音分析,识别到孩子正在遭遇长期的友谊危机、学业压力、家庭矛盾时,AI大脑立即启动,向校长、班主任发送信息,提醒介入。同时向家长端传递信息,自动匹配专家课程视频,精准推送亲子沟通话术。就像有位贴心的教育管家,把“解药”悄悄送到家长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