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只白切鸡,网友们吵翻了……
白切鸡 记者 吕磊 摄
都市快报讯 近日,全红婵哥哥全进华在参加一档厨艺综艺时,选用自家养殖的180天走地鸡制作白切鸡,评委以“肉质偏老”为由将其淘汰。
节目中,全进华解释说,广东人追求紧实嚼劲,白切鸡讲究选用养到一定月份的鸡,若用30-60天的嫩鸡,反会被视为不正宗,并称“在广东饭店用嫩鸡做白切鸡包被(客人)投诉”。
节目片段在节目播出后迅速发酵,网上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不少广东网友都力挺家乡美食。有人直言:“广东走地鸡就是要养到180天够老才好吃,有鸡味。”不少人将争议指向评委的评判标准,质疑 “评委没吃过正宗广东白切鸡,不懂真味”,并强调, “那样的老鸡吃起来才有嚼头,越嚼越香”。
也有网友说自己更喜欢嫩鸡,“嫩滑才有感觉”。
也有人指出,全进华做的白切鸡不是鸡养得久不久的问题,“靓的白切鸡肉熟骨带红,重点是浸鸡技术没到位”。
9月2日晚上,全进华还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手把手教学复刻了湛江白切鸡进行回应,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白切鸡成为娱乐热榜第一话题,“全抖音都在晒白切鸡”。
各地对口感要求不同
9月4日,有媒体记者采访广式白切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二星级”粤菜师傅冼伟文,其称自己也听说了全红婵哥哥上节目制作广式白切鸡一事,对此他表示“众口难调”,不同地域的人,对鸡肉口感和风味有不同要求。
冼伟文介绍,像广州地区制作白切鸡通常选用的鸡种为清远1号麻鸡,“重量不要偏重,最好毛鸡在3斤2两左右,还有繁育时间最好在160-180天,它的价格也更贵一点。”在他看来,不同地区制作白切鸡的方式也不相同,湛江白切鸡口感较硬,肉质稍微要厚实些。
“另外蘸酱也不同,广州是姜葱,湛江用酱油、沙姜或者是蒜泥。”冼伟文表示,白切鸡的制作环节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要想鸡达到“皮爽肉滑,骨都有味”,就得让鸡过冷水,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鸡肉质感更加爽口。
他还补充道,浸鸡的汤底盐度及药材的用料都会根据天气的变化进行调节,天气热盐度就会低一点,天气冷盐度就会高一点。
广东人为何执着 “老鸡”?
广东的走地鸡为什么通常要养180天?养殖过程又有哪些讲究?
有多年广东走地鸡养殖经验的清远麻羽鲜鸡供应商陈小姐表示:“我们养殖走地鸡,一般以120-180天为最佳周期,180天的鸡已达到生理成熟,脂肪分布能达到最佳状态,会形成细腻的‘肌间脂肪’—— 也就是吃白切鸡时常见的那层啫喱冻。一般来说,养足180天及以上的走地鸡可算作顶级或特级;日常家用的话,120-150天的走地鸡也足够,风味和口感远优于普通饲料鸡。”她同时补充,养殖60天以下的鸡实际不符合出栏标准:“这类鸡生长周期短,多靠科技催长,几乎没有运动量,鸡皮薄软、缺乏弹性,‘鸡味’也淡,做白切鸡时往往需要靠调味弥补,完全没有180天以上走地鸡的浓郁鲜香。”
广东人对制作白切鸡的走地鸡,不仅有养殖时长的要求,对鸡种的选择也极为严格。优良品种通常是清远麻鸡、三黄鸡、胡须鸡,绝对不能用快速生长的白羽肉鸡——这种周期短的鸡,肉质松散、缺乏风味,水一煮就烂,根本做不出白切鸡该有的紧实口感。
看似简单,做起来不简单
白切鸡的最大特点就是鸡肉刚熟骨带红、不加配料而保持原汁原味,色泽白中带微黄,口感上皮爽肉滑,味道则清淡鲜美,葱油香味浓郁。吃的时候蘸以调料佐餐,味道清淡,却又极具特色、回味无穷。
很多人觉得,只要鸡靓,就能做出好吃的白切鸡,确实,优质的鸡是基础。在不少粤菜大厨看来,传统白切鸡制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每一步都大有讲究:第一步,选鸡是基础。广东人用来做白切鸡的优良品种,一般有清远麻鸡、三黄鸡、胡须鸡三种。
其次是浸鸡,这是做白切鸡的重要步骤。需手提鸡头将鸡身浸入锅中“三提三浸”,让鸡肉达到 “骨髓微血色,肉质刚断生” 的状态。
之后再“过冷河”决定鸡皮口感,浸熟的鸡放入冰水中冷激,让鸡皮瞬间收缩形成晶莹剔透的“玻璃皮”,皮下凝聚鸡汁啫喱层。再来就是斩鸡上桌,下刀时要准,鸡肉都要连皮带骨。最后再配上姜葱蓉蘸料,才能最大程度激发鸡肉的鲜香。
在湛江,白切鸡是节日加菜、宴客的第一菜。湛江鸡与清远鸡、惠州胡须鸡并称为“广东三大名鸡”,更以鸡肉紧实、味甘爽口而闻名。
湛江白切鸡主要采用“浸”法烹制,烹制时讲究先以猛火迅速升温,随后转小火慢浸,水温控制后,慢浸约15分钟,确保鸡肉嫩滑多汁,皮金黄带网状,骨脆髓红为佳。
一碟合格的湛江白切鸡要做到刚熟不烂,鸡肉甘、香、滑,通常配一碟本地沙姜酱油,就能激发出原始的味觉享受,吃起来弹牙有嚼劲,让人停不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