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以精准的“减法”撬动治理“乘法”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唐丽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对基层治理痼疾精准“问诊”。此次规定从七个维度构建减负框架,从中可以明确看出:“减法”只是手段,通过规范权责、激活动能实现治理效能的跃升,才是最终目标。

在基层减负的实践中,杭州的探索颇具样本价值,其“技术赋能+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展现出城市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技术如何为基层松绑?杭州给出的答案藏在“城市大脑”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度融合里。以“报表通”为例,这个看似简单的应用场景,实则重构了基层数据工作的逻辑。过去,社区工作人员要在不同部门的系统间反复填报相似数据,一份月度报表往往要耗费两三天时间,机械的重复劳动不仅消磨工作热情,更让基层干部难以抽身关注群众真实需求。如今,数据“一次采集、多方调用”的机制,让工作重心从“填表”转向“核表”。这背后是技术对人力的解放,更是对基层干部“心力”的救赎——当他们不再被琐事捆绑,才能真正沉下心来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

如果说技术是基层减负的“硬支撑”,那么制度创新便是“定盘星”。杭州在全省率先推出并动态更新的《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用“正面清单明确责任、负面清单划出底线”的模式,破解了长期以来基层权责边界模糊的难题。清单制度的落地,让基层有了“说不”的底气——清单之外的事项,可依法依规拒绝;清单之内的任务,责任清晰、权责对等。这不仅遏制了形式主义的蔓延,更让基层治理回归“权责一致”的本质,让干部们能心无旁骛地聚焦核心工作。

值得警惕的是,基层减负绝非“一减了之”,更不是降低工作标准的借口,而是通过剔除无效消耗,让治理回归“实效导向”的正轨。杭州对“屏幕中的形式主义”的整治,便精准戳中了这一关键。钱塘区委宣传部推行视频制作预算前置审核,对那些只为“应付检查、装点门面”的展示类视频坚决说“不”;富阳则借助智能化系统,对视频内容、时长、单价设置关键词拦截与预警,从源头杜绝“拍片养虚功”的浪费。这些举措看似针对“视频制作”这一具体行为,实则剑指背后泛滥的“表演式汇报”与“无效内卷”,让基层干部真正从屏幕中解放出来,走进街头巷尾、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基层减负从来不是一场“攻坚战”,而是需要常抓不懈、与时俱进的“持久战”。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连接着政策与群众,其活力与效能,关系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更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只有真正为基层松绑除障,让干部们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民生实事中。这或许就是“基层减负”的初心所在:让基层“做好事、做实事”,以更少的负担、更高的效能,为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