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假装公司”走红:青年人就业困境的一面镜子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高心怡

近日,杭州一家“假装上班公司”走红网络。花几十元就能在写字楼租个工位,有茶水、空调、会议室等,还能拍张“工位照”发朋友圈或家族群。运营仅两个月,已有几十人前来“入职”。这看似新奇的商业现象,背后藏着的是当代青年人在就业压力里的拧巴与无奈,迷茫与逃避。同时,这也给社会敲响了关注青年就业心态与现实困境的警钟。

从“数据悬浮”到“现实叩问”,折射真实就业压力。“假装公司”走红的最初,或许带着几分年轻人的无奈——一时没找到工作,又怕家人担心,以此给家人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份体面。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本质是就业数据未能完全反映青年真实困境。官方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创新高,但传统用工行业连续收缩,新兴产业吸纳能力又不足,让不少青年陷入“求职无门”的焦虑。而“假装上班”里的年轻人,看似“先给自己缓口气”,用“假装”搭起需求的满足泡沫,实则是在逃避真实求职中的简历石沉大海、面试屡屡碰壁的现状。当“花钱上班”成为青年缓解失业焦虑的选择,恰恰说明官方数据报表里的“就业趋势”,未能触达青年因竞争激烈、行业波动而产生的生存焦虑,上位者唯有直面这份“模拟职场”背后的现实叩问,才能真正看清就业压力的真实样貌。

从“表面安慰”到“逃避本质”,掩盖躺平心态危害。“假装上班”的“朝九晚六”舒适体验,看似是给迷茫青年的“过渡港湾”,实则是在假装忙碌的“仪式感”中掩盖了“躺平”心态的危害。或许有年轻人表示在这里“能专注做事”,但是其却忽略了核心问题——人在“舒服区”待久了,就怕了“爬坡”的累,当“缓口气”变成“避重就轻”,就容易磨了锐气,认不清处境。年轻人就业的关键在于“增强竞争力”和“获得发展机会”,而非“寻找逃避的场所”,而当前这种虚假的舒适感,只会让青年逐渐与真实就业市场脱节,锐气也在“耗着过”的日子里慢慢钝化,陷入“越假装越不敢面对”的恶性循环。

从“单一视角”到“多元破局”,破解青年就业困局。“假装公司”的走红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对青年就业支持机制存在“单向度”倾向——侧重岗位提供与技能培训,而忽视心理疏导、职业适应、情感支持等软性需求。因此破解青年就业难题需要跳出传统“单一帮扶”模式,构建多元协作的支持生态。如,政府可联合企业推出“职场体验项目”,让青年提前感受与适应真实工作环境;高校应强化就业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合理预期和积极就业心态;社会也需减少对“慢就业”“缓就业”群体的偏见和标签化,给予更多理解与包容。唯有从“假装上班”的现象中,看到青年对“职场安全感”的渴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助力+社会包容”的多元支持体系,才能打破“青年困在焦虑里,帮扶困在形式里”的僵局。

“假装上班”的公司赚走了钱,年轻人却在此亏了时间和心气,这并非简单的商业猎奇,更像是一面映照青年就业困境的镜子。它警示我们,就业问题不仅是“岗位数量”的提供,更是“心态的引导”与“精准的支持”。当更多政策制定者能以“假装上班青年的迷茫”反思帮扶短板,社会以及更多企业能以“求职碰壁者的焦虑”优化就业服务,才能让青年不再需要“花钱买职场”,而是敢于走进真实职场。而对于在“假装上班”的青年来说,别让“假装”耗掉了年轻的锐气与勇气,毕竟真正的安稳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手里攥着录取通知书的踏实,是发工资时的硬气,是在真正工作中获得价值时的满足。站起来,直面它,哪怕难,哪怕走得慢,也是往亮处走一步,离“真上班”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