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须对齐“颗粒度”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方婧

近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发布,释放出为实干松绑的坚定信号。当前,基层减负工作已进入“深水区”,要防止减负异化为“数字游戏”,沦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须对齐政策执行中知与行之间的“颗粒度”。只有从认知到行动全面对齐,才能让减负真正减到实处、减出实效。

对齐管理颗粒度,打破“留痕即履责”惯性。不少地方推行“一张表”“无纸化办公”,初衷是便于管理和监督,但在实践中,却有部分单位玩起了阅读理解,将减负简单理解为“从线下转线上”。表面上是“技术赋能”“智慧管理”,实则只是将纸质台账任务转嫁至各类政务应用程序中,脱离其“服务实效”的核心,沦为“规避责任”的工具,最终异化为基层干部“指尖上的负担”,消耗干部精力,挤压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背离服务群众的初衷。台账瘦身要实,必须要打破“看见了才算做到”的思维定式,建立“留痕清单”制度,明确哪些事项必须留痕、哪些可免,对于基层报送的数据实现跨部门共享,“一次采集、多方调用”,真正让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束缚于人。

优化执行颗粒度,压缩“隐形却有形”链条。这些年来,多地推行“无会周”“合并开会”,将干部从“会海”中解放出来。然而“会”减少了,“每日碰头”“线上调度”却多了起来。这类以非正式指令下达任务、要求材料的形式,规避了会议审批流程,但实质负担未减,形成的“隐形任务”更是一种变相加码,不仅会打乱基层干部的工作节奏,更会助长“以痕代绩”的惰性思维,削弱政策的执行力。要明确“减负”并非“减责”,更不是“减效”。会议是否必要,应以是否解决问题为标准,而非以“开了会”为终点。会议是手段而非目的,要将会议聚焦在问题解决而非材料展示,拒绝变相开会、群内加码,让会议回归到议事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源。

细化评价颗粒度,重构“重痕更重迹”机制。“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等模式的出现,使检查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但一些地区却仍存在路径依赖,悄悄将“检查”改头换面,套上“调研”“观摩”的外壳。新华社近日就报道了某地以调研之名变相开展监督检查考核的现象,这是形式主义披上“新马甲”的典型表现。履职焦虑与“留痕免责”的错位导向,会使干部精力错配,工作重心不得不从“解决群众问题”转向“应付上级检查”。要避免类似问题发生,必须要明确界定考核边界,禁止以调研、观摩等名义变相检查,细化以群众满意度和问题解决率为标准的考核机制,发挥检查考核推动落实的“利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