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号”巨轮,如何“过万重山”?

都市快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韩晨柯 萧山微融圈 毛越 张文杰

AI制图:莫繁

踏进萧山民营经济展示馆,迎面而来这样一组深褐色的大型群雕:一艘巨轮上,一群企业家屹立船头,目光灼灼望向远方。

民企、舟、弄潮,这些元素最具萧山特色,也串联起宏大时空中的萧山叙事——

8000年前,跨湖桥先民划着独木舟走出家门,勇闯世界;改革开放后,萧山人“四敢”“四闯”,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冒尖。厚重的历史文化、厚重的产业体系,勾勒出厚重的城市,“萧山号”巨轮奔竞不息、勇立潮头。

如今,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萧山号”如何“过万重山”?

答案,藏在车间里、实验室里,更藏在每一个萧山人“敢闯敢试”的热血里。

制造巨轮的“新燃料”: AI如何点化传统产业?

毛佳枫,浙江恒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少帅”,他也没想到,“AI+具身机器人”竟然会让这家深耕本土30年的化纤企业迎来“第二春”。

“原丝运输零损伤、上丝工种实现减员一半。”拿着最近3个月数据,毛佳枫称“出乎意料的好”,他说,上丝是化纤企业必经的生产工序,传统流程中,工人每天要搬运近20吨丝锭,重复上丝动作高达1500次,而如今引入深度学习、边缘计算、增强现实等技术后,这道工序几乎是“不再靠人力”。

恒远新材料探索的这个点叫“化纤制造具身智能上料应用场景”,该场景仅聚焦化纤上丝这一道工序,切口很小却无法省略,一点突破却能让行业受益。

这并非孤例。

在萧山,17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构成了全省最丰富的制造业场景库。当传统产业遇上AI,一场“小切口、大变革”的突围正在发生——

“我们聚焦企业应用最高频、行业推广最迫切的十个‘刚需’工序,实施推进了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十大场景’揭榜挂帅。”萧山区经信局局长王艳萍表示,萧山路径就是以场景为王,以技术为力,把最难环节作为主攻方向,把训练场景放到工厂一线,通过“人工智能+”,变场景应用为解决方案,变单点示范为全流程、全产业链智能蝶变。

在萧山人眼中,AI不是“飘在天上的技术”,而是“落在车间里的生产力”。

如今,从汽车零部件、电器元件到化工、服装、厨电,萧山智能制造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数据显示,98%的规上工业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AI三剑客”出鞘: 萧山如何布局未来?

半个多月前,萧山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引发行业震动——“芯模社区”“芯创社区”“芯机社区”三大人工智能产业社区正式亮相。

这三个以“芯”为名的社区,被萧山人称为“AI三剑客”,承载着从“制造”到“智造”的关键一跃。

一条明星路,半部科创史,指的是明星路上的杭州湾信息港。

十多年前开建时,杭州湾信息港就在谋划人工智能产业,早早集聚了微医控股等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如今这里还成为了芯创社区主阵地,主攻“AI+医疗”领域。

“目前,AI+医疗产业面临的难点较多,主要集中在数据壁垒和推广转化方面。”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港管理局局长莫佳佳介绍,下一步,芯创社区将通过数据高铁的形式,进一步扩大收集医疗数据并实现开放, “希望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高地和产业生态高地”。

显然,这个“具有全国影响力”不只是一个社区,也是萧山在人工智能时代给自身的定位。

而在更广泛的科创版图上,萧山正用“北斗七星+”矩阵串起创新链条——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巴顿焊接技术高等研究院、湘湖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院、湘湖实验室等七大平台,如同北斗七星,精准“点亮”萧山的产业需求。

比如西电杭研院。这个5年前落地的产教融合创新综合体,由萧山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由该研究院牵头建设的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两年内已累计开展101个项目的验证,其中47%来源于企业,另有26个汽车电子类项目进入产业化并落地萧山。

比如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已吸引众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了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跨越。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孵化准“独角兽”企业2家、国高企29家,产值超14亿元。

……

以前企业找技术要跑全国,现在“北斗七星”就在家门口。萧山区科技局局长高源说,在“北斗七星+”赋能之下,萧山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生态圈”。

前不久萧山召开新型工业化大会,让“北斗七星+”上台自我“推介”。西电杭研院党委书记邓军回忆,当天会议刚结束自己就被“围”住了,“都是一些企业家,不停加微信”。

“真金白银”的诚意: 萧山如何为创新“兜底”?

龙兴(杭州)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是萧山率先尝鲜“先研后付”“安心宝”模式的企业之一。

“这让我们把研发风险降到最低。”龙兴航电产品总监李明业介绍,受保的“无线飞行数据记录器关键通信技术”研究项目,有助于龙兴航电研发的无线飞行数据记录器实现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未来能够让民用航空器的飞行数据实现实时传输。

“该项目保额为100万元,同时保障了企业和科创平台双方的研发投入,降低了双方风险。”承接此次项目的太平保险浙江分公司科创保险部业务负责人翟立峰表示,若按照合同约定的里程节点交付验收未通过,即可就项目实际的研发投入进行理赔。

这个模式为何如此“叫好”?作为萧山在全省首创的模式,企业只需先支付未来研发“里程”所需经费的10%作为保证金,待完成“里程小目标”后,经过政府、平台、企业三方确认,企业再将“首付”连同尾款一并支付。目前,“安心宝”项目保险80%保费由政府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纳入“安心宝”的项目均可以承保。

这样的“暖心政策”,在萧山俯拾皆是:

杭州微纳核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光算力补贴一项,就为企业节约了超20万元的研发费用。“从落地到成长,企业一路得到了很多的支持。我们对这里的发展环境很有信心。”联合创始人葛晓欢说。

“80后”教授石理平归国创业,刚来时连注册公司的流程都不懂,萧山的“创业管家”帮他跑了所有手续,从核名到拿执照只用了3天。

秉承真情实意、拿出真金白银,这就是萧山的诚意。诚如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孙旭东所言,企业求新求变求突破,我们就“给枪给炮给弹药”。

这座曾以“四敢”“四闯”闻名的城区,如今更懂得:无创新不企业,无企业不萧山。“制造巨轮”要冲向“AI蓝海”,骨子里的东西一定不能变——那就是对“闯”的执着,对“新”的渴望,对“人”的重视。

当“萧山号”在AI时代再次启航,它已不仅是制造业的巨轮,更是一座城市向新而生的宣言:

万重山,闯过去,就是海阔天空。

萧山已站在人工智能时代风云际会的前沿节点

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孙旭东。记者 陈中秋 摄

科技创新这条路,可能会走得很辛苦,但绝对不会堵,可能要坐一段时间“冷板凳”,但最终一定是一条阳光大道。

我们始终认为,创新每向前进一步,改革就必须跟进一步。我们将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一切创新的萌芽破土、茁壮成长提供阳光雨露和制度支撑。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时代。今天的萧山已经站在了人工智能时代风云际会的前沿节点。

记者:这次市委全会的主题是创新,请问萧山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成效和工作举措?

孙旭东:科技创新这条路,可能会走得很辛苦,但绝对不会堵,可能要坐一段时间“冷板凳”,但最终一定是一条阳光大道。

今天的萧山,既是经济大区、制造大区,更是创新大区,汇聚了以“北斗七星+”为代表的一大批高能级科研机构,落地了一大批“国字号”产业创新平台,云集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把“科创引领”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纵深推进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创新设立了人才“编制池”、先研后付“安心宝”等模式,真正做到了为创新者创新、为创新者撑腰。

记者:今年以来,杭州提出了以教科人一体化改革为代表的13项市级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请问萧山在以改革推动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孙旭东:我们始终认为,创新每向前进一步,改革就必须跟进一步。前期,我们聚焦一批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堵点痛点问题,明确了制造业优质项目内生裂变、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教科人融会贯通、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等“牵一发动全身”改革,有效释放了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开路、以改革突围,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一切创新的萌芽破土、茁壮成长提供阳光雨露和制度支撑。

记者:这次市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占据了重要篇幅,请问萧山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孙旭东: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时代。作为全市重点布局建设的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今天的萧山已经站在了人工智能时代风云际会的前沿节点。

我们将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落地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医疗)中试基地,形成涵盖“算力-数据-模型-芯片-设备-终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链,加快建设“芯模社区”“芯创社区”“芯机社区”三大人工智能产业社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努力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