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一年级小学生开学首日表现如何?31年教龄老师:适应力越来越好

原创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记者 赵丹

“原本担心他会哭着不肯进教室,没想到自己背着书包就跑进去了,跑了两步可能突然想起来要跟我说再见,才转头朝我挥了挥手。”当天,杭州各小学迎来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天,这群第一次正式开启小学生活的“小萌新”在校状态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8年班主任再接新一年级

她靠这招迅速和孩子拉近距离

“今天孩子们整体状态特别棒,眼神里都透着对校园生活的期待。”拥有8年班主任经验的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一年级班主任高雪菁,笑着分享开学首日学生们的表现。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她对新生适应期的引导有着清晰的思路和贴心的安排。

按照学校适应性课程规划,开学首日,老师带着孩子们重点开展了排队练习和用餐礼仪训练。在高老师的鼓励下,多数孩子能有序参与,一天下来,孩子们的“秩序感”已明显形成。

为记住全班42个孩子的名字,高老师早在暑假就开始准备。家访时,高老师特意带上了一件纯白T恤和一些印泥物料。每到一户家庭,她都会让孩子亲手在T恤上印下专属的“小橙子”,再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就是这件印满全班孩子姓名的T恤,成为高老师成功记住所有孩子姓名的“法宝”。

更贴心的是,家访时她还特意问了每个孩子的小名。“开学第一天喊出他们的小名,能瞬间拉近和孩子的距离。”高老师说,这样的小细节,能给刚踏入新校园的孩子带来不少安心感。

31年教龄老师谈学生首日表现

“适应力好,午餐几乎全员光盘”

“孩子们都精神抖擞来上学,没因分离焦虑哭鼻子,太欣慰了!”开学首日,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赵予心,在细数新生表现时,言语里满是欣慰,拥有31年教龄的她,更是敏锐察觉到:“现在的孩子,在适应性表现上确实越来越好了。”

赵予心带班的108班全体同学

赵予心所带班级共44名学生,其中22人来自二胎家庭、2人来自三胎家庭,所以不少家长具备丰富的孩子入学准备经验。为更好帮助新生平稳衔接小学,开学前一天的新生家长会上,她提前做足了准备,不仅向家长细致讲解了入学前的习惯培养要点、学习与生活用品准备清单、校园作息和课程安排;同时结合班级管理需求,就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搭建高效家校沟通模式、营造家长间互助氛围,向家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赵老师认为,就是基于这些铺垫性工作,新生们首日的表现确实让人惊喜。尤其午餐环节,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使用学校统一餐盘打饭,排队时整齐有序,无一人将饭菜洒落;用餐时津津有味,几乎全员实现“光盘”。“第一天就这么有秩序,真的特别高兴!”赵老师笑着补充,对新生们的表现表达了认可。

“新手”班主任遇新一年级:

“开学第一天整体不错,继续加油”

晚上9点40分,杭州市科创小学的“新手”班主任王曼曼的信息才“姗姗来迟”,对记者早上的采访提问,她只回了一句“开学第一天整体不错,继续加油!”这句简短的话,既是对班里一年级新生首日表现的夸赞,也是对自己首次任教、首次当班主任的肯定和鼓励。

开学典礼上体育老师带科创小学一年级新生做手势操

这天对王曼曼和孩子们来说,都是全新的起点。早上站在教室里等孩子们的时候,王曼曼心里还有点慌——怕孩子不适应,也怕自己应付不过来。但这份不安,很快被孩子们的适应力消解。“大部分孩子虽然刚和家长分开时会有点小紧张,眼眶红红的,但很快就被新环境吸引,跟着老师认识教室、熟悉同学,半小时后基本都能笑着参与互动了。”王老师回忆道。

为了让师生、生生之间快速熟悉,王曼曼提前让孩子们做了个性姓名牌,姓名牌上让孩子们画上自己喜欢的科创元素,再写上名字。上课前,孩子们拿着卡片逐一介绍自己,随后的“找朋友”游戏中,大家根据卡片上的图案和名字互相匹配——既能快速记住彼此的名字,又能发现共同的兴趣爱好。“一节课下来,我和孩子们基本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了!”说起这个破冰环节的效果,王曼曼显得很满意。

“第一天虽然忙碌,但孩子们的可爱和家长的理解,让我特别有干劲,也更期待接下来和他们一起成长的日子。”王曼曼满怀憧憬地说道。

4天“新生成长营”

让带班老师和学生更从容

在杭州市滨和小学108班教室门口,随着班主任章海燕一句“请大家安静有序地排好队!”,刚进校园的小“萌新”们迅速站定,全程安静、队列整齐。章海燕告诉记者,根据学校“新生成长营计划”的安排,现在正在带孩子们进行队列训练。

拥有多年教学与班主任经验的章老师在带新生这件事上显得游刃有余,但这份从容的背后,除了自己丰富的个人经验还离不开学校新生适应性课程给予的支撑。

滨和小学105班班主任正在向孩子们介绍学校“成长营”计划内容

滨和小学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吕文焕向记者介绍,为帮助一年级新生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角色转变,学校自研打磨了一套“一年级新生成长营计划”,整个“成长营”为期4天。课程包括队列训练、就餐流程掌握、午休纪律学习、学科互动游戏等内容,从基础指令习惯培养到学科适应过渡,层层递进。

成长营最后一天,学校还安排了结营仪式,带领孩子们回顾这4天的成长变化,“这样的设计,既能给孩子成长肯定,也能让他们进一步熟悉小学生活的各环节,为正式开启校园生活打好基础。”吕文焕补充道。

开设为期2周的适应性课程:尊重教育规律 守护童真延续

在萧山区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书记、校长谭鹏飞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很重视新生入学适应这一关键事。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与过渡,要回归教育规律、坚守快乐至上。”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为新生量身定制为期2周的适应性课程,从心理、环境、学习、生活四大适应维度入手,不仅聚焦知识与能力衔接,更以丰富活动让新生感受小学乐趣。

高年级孩子带一年级“小萌新”参观学校荣誉墙

其中“熟悉校园”与“寻访崇文书院旧址”是两项重要活动。高年级学生带新生打卡校园重要场域以消除陌生感,谭鹏飞表示:“这不仅能提高高年级学生的使命感,也能让新生更快找到归属感,实现双向成长。”

“寻访崇文书院旧址”是承载学校文化记忆的传统活动,也是适应性课程的特色环节。活动中,高年级与一年级手拉手前往曲苑风荷寻访旧址,聆听“崇文舫课”的故事,追溯学校百年历史,让新生入学之初便链接校园文化根脉。谭鹏飞表示:“希望通过系列课程内容,让新生以愉悦状态实现角色转变。”

“情绪萌兔”陪伴孩子度过适应期

在杭州市澎汇小学,同样为了让新一年级的同学们尽快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后续,学校将特别推出“情绪萌兔”认养计划,新一年级每个班级将领养到一只萌兔作为成长伙伴。

一年级年级组长吴一诺向记者介绍:“如果领养计划推进,这些可爱的萌兔将全程陪伴孩子们度过入学适应期,在日常相处中缓解新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与紧张感,让孩子们在照顾萌兔、与萌兔相伴的过程中,慢慢融入快乐的校园生活,更快地爱上新班级、新校园。”

“好玩”“有会讲故事的数学老师”

孩子们反馈的小学生活初印象 让家长“安心”不少

刘馨远所在班级布置

“很开心,学校挺好玩!”刚入读养正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刘馨远,在结束一天的小学生活后,对小学生活给予了积极评价。这份积极的反馈,在馨远妈妈看来也是意料之中。早在正式开学前的报到日,孩子就已经带着期待去学校了。报到当天,刘馨远所在教室被布置得温馨可爱,老师还提前准备了小礼物和小零食,“这些贴心的细节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孩子对学校的好感度。”馨远妈妈笑着说道。

周锦喻报到当天和老师合影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的周锦喻,放学跟妈妈聊起小学首日更是滔滔不绝:“我和同桌成了好朋友,聊得特别开心!中午帮大家分饭菜、水果,老师还让我当小组长,今天过得太愉快啦!”听着孩子讲不停,锦喻妈妈倒挺冷静:“孩子适应能力一直很强,我本来就没太担心,不过看到她过得这么充实,还是特别替她高兴。”

青蓝小学一年级新生陈宁羿,放学跟妈妈聊第一天小学生活时,絮絮叨叨说了不少:“小学比幼儿园大好多!中午能在椅子变的躺椅上睡觉,就是不能搭积木、战车,也没有坦克。不过我有个会讲故事的数学老师,她还会讲故事哄我睡!”

陈宁羿在同校哥哥的陪伴下进班报到(右)

宁羿妈妈告诉记者,宁羿是家里老二,性格偏内向,跟同校读四年级、有点“人来疯”的哥哥不一样。所以孩子第一天上学,她心里一直有点担心。“但听他说这么多开心的事儿,悬了一天的心总算放下了。”妈妈还说,自己得表现得更松弛些,可不能把担忧传给孩子。

记者了解到,在杭州大部分小学,2025级新一年级适应性课程一般安排在开学第一周,待课程结束后,孩子们将正式开启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从这样细致的安排中不难看出,为帮助新一年级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顺利融入集体,杭州各小学都倾注了不少心思。对2025级小学新生而言,这开学第一天意义非凡——它不只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环境转换,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稳稳迈出的新一步。正如一位资深小学一线老师所说:“这一步是每个新生都要去跨越的,只是因个体差异会有快慢,所以家长和学校共同给予他们有力支持,对孩子平稳过渡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