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投诉鲁迅夹烟墙画:莫让“保护”变成认知成长的枷锁
近日,有游客因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幅鲁迅夹烟的墙画,以“误导青少年”为由发起投诉,此事迅速在网络引发热议,也让“如何看待历史形象与青少年教育”的话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面对这起投诉,我们更需冷静思考:对青少年的保护,不应异化为过度的“温室式”包裹;历史的呈现,也不该因片面的担忧而失却本真。唯有理性看待历史、科学引导成长、审慎对待投诉,才能真正助力青少年构建健全的认知体系。
对青少年的保护,需把握尺度,莫让“误导”标准泛化。近年来,“保护青少年”常成为一些争议事件的出发点,从下架含“敏感”歌词的歌曲,到修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不适”片段,部分人将“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边界不断扩大,仿佛青少年只能生活在无菌的真空环境中。然而,孩子并非易碎的玻璃制品,更不是只能在温室中生长的花朵。鲁迅作为近代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驱,其夹烟的形象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思考与创作的生活缩影,并非所谓的“不良示范”。若将此类真实历史细节都视作“误导”,动辄要求整改,实则是低估了青少年的判断力,也剥夺了他们在多元信息中辨别是非、锤炼心智的机会。真正的保护,应是教会孩子客观看待世界的复杂性,而非为他们打造一个虚假的“纯净”空间。
青少年的认知成长,需扎根现实,在多元体验中建立自我判断。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单色画布,而是充满丰富细节与复杂维度的立体图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本质上是不断接触、理解、适应真实世界的过程。鲁迅纪念馆的墙画,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还原,更是引导青少年走进历史语境的窗口。通过这幅画,他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鲁迅所处的时代氛围,理解他“横眉冷对千夫指”背后的家国情怀,而非仅仅聚焦于“夹烟”这一表层行为。若为了所谓的“避免误导”,刻意抹去历史形象中的生活化细节,实则是将历史扁平化、符号化,让青少年失去了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在真实的历史与现实中探索,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思考,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的认知能力与辩证思维,让他们在未来面对复杂世界时,拥有坚定的判断与选择能力。
对待游客投诉,需深究动机,警惕“精神幼态化”的认知偏差。此次投诉事件中,表面是“为青少年着想”的善意,实则暴露出部分成年人对历史、对教育的认知误区——将自己的片面担忧等同于“正确标准”,用极端化的思维看待事物,却忽视了历史的客观性与教育的科学性。更值得反思的是,部分投诉者看似以“监护人”“教育者”的身份发声,实则自身的精神世界缺乏理性与包容,既无法客观看待历史细节,也不能理解青少年成长的真实需求,反而用“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制造争议。这种“生理已成年,精神仍幼态”的认知状态,若主导了对公共文化场所的评价标准,不仅会让历史文化资源失去本真魅力,更会给青少年传递错误的认知信号:遇到问题只需否定与投诉,而非理性分析与包容理解。
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对当代人而言,这份“直面”与“正视”同样重要。正视历史的真实细节,直面青少年成长的客观需求,审视自身认知的局限与偏差。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墙画不该成为争议的焦点,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在保护与引导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成年人的理性认知为青少年的成长护航,而非让过度的担忧与片面的投诉,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枷锁。唯有历史不失真、保护有尺度、投诉有理性,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多元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理解历史、拥抱现实中,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包容胸怀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