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夹烟墙画引争议:别让“神坛”遮住烟火气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鲁迅手里夹香烟的网红打卡墙,被一名游客投诉,认为这幅墙画不妥,会对青少年的行为有不良影响。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打卡墙引发的投诉风波,本质是公众对历史人物形象建构的认知分歧。投诉者担忧夹烟形象误导青少年,其核心诉求是维护文化符号的正向引导性;而支持方认为还原生活中的鲁迅更显生动,背后是对历史人物生活化的认可。
事实上,鲁迅抽烟并非凭空创作—— 其书信中多次提及夜写文章时抽支烟,纪念馆用艺术化手法呈现这一细节,本意是让“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形象多一层凡人温度。应当明确的是,伟大从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在真实里扎根的力量。
此外,鲁迅先生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鲜活的小细节,比如年少时的鲁迅,亦有孩童式的鲜活与烂漫,《社戏》里夏夜的江南水乡,他做完功课便揣着期待,与小伙伴们摇着乌篷船穿过月色,赶去邻村看社戏;散场后意犹未尽,又溜到豆田摘了些罗汉豆,在船头生火煮着吃。多年后他在文中回望这段时光,仍忍不住感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再比如对小动物的温柔,他在《狗・猫・鼠》里写过自己童年时救过的隐鼠,他还会把饼干掰碎喂给它;后来儿子海婴养了一只小白兔,鲁迅虽嘴上不说,却会悄悄观察兔子的习性,甚至在雨天特意把兔子笼挪到避雨的廊下,还在日记里记下 “兔食萝卜甚多”,这份藏在文字里的柔软,打破了大众对鲁迅先生冷峻文人的刻板印象。
这些细节并非无关紧要的琐事,它们和“夜写文章抽支烟”一样,都是鲁迅作为“人”的真实印记,会念旧、有偏爱、懂温柔、重细节。还原这些片段,本质不是消解他的精神价值,而是让年轻人明白:伟大的精神从不是悬浮的神坛符号,而是生长在烟火气里的力量,这样的鲁迅,才更易让人产生共鸣,也更能让他的思想真正“活”在当下。
争议的关键不在于抽烟本身,而在于是否误判了史实对现代价值的影响。正如网友所言,“知道鲁迅抽烟却不模仿,恰是理性认知的体现”。将误导青少年的责任归咎于一幅墙画,未免高估了单一形象的影响力,也低估了教育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