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里的“开学第一课” 有对杭州“清澈的爱” 还有对20年后自己的期待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姜雄

昨天下午,杭州市档案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40余名来自杭州市定山小学的少先队员。在这里,他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通过档案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温度。

“清澈的爱献给沧桑的城”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市档案馆推出了“家门口的抗战”杭州档案史料展。定山小学的孩子们,成为这场展览的第一批观众。

展览分为“兵临城下”“杭州沦陷”“家门口的抗战”“记忆与未来”四大篇章,通过300余份珍贵档案,全景式呈现杭州地区的抗战历程,让那段烽火岁月跃然眼前。

展厅内,略显昏暗的灯光,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穿过一道布满裂纹的“门”,战斗机的轰鸣声、炮弹的爆炸声、子弹的呼啸声从现场的音箱里传来,孩子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看这张照片,中国飞行员旁边的石碑上刻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这句话,是当时笕桥航校的校训,是无数先烈用生命践行的誓言。”“这幅首次展出的地图,清晰标注了日伪在杭州占领的重要点位。其中有多所学校被占领。”讲解员讲述着每一件档案背后的故事,孩子们认真地倾听,有的还拿出了小本子做笔记。

沿着展览路线缓缓前行,通过一件件真实的档案,孩子们看到了战争的满目疮痍、侵略者的残暴肆虐,更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誓死抵抗,了解了胜利的来之不易……

“看了展览,我很感动。敌人那么强大,但是中国人民从没怕过,最终取得了胜利。”现场,一名小男孩表达决心:“我以后要当科学家,保卫我们的国家。”

正如展览序言中所写:“曾经有人在危急存亡之秋,将清澈的爱献给沧桑的城。”而此刻,孩子们真挚的话语里,不正是这份对杭州、对祖国的“清澈的爱”的延续?

孩子们留下20年后的“档案”

看罢展览,孩子们走进档案馆的报告厅,听了一堂生动的档案课。

“档案并不神秘,你们的出生证、成绩单、毕业证,爸爸妈妈的结婚证,你家的房产证,都是档案。”主讲老师应琰用几个简单的生活案例,瞬间拉近了孩子们与档案的距离。从甲骨档案、金文档案,到‌缣帛档案、简牍‌档案,再到纸质档案、电子档案,丰富的图文介绍让孩子们对档案的发展史有了清晰的认知。

课堂上,应琰还亮出了杭州市档案馆的“家底儿”:明嘉靖初刻本《西湖游览志》,清代的地契,民国时期“风景画一般”的西湖地图、中共地下党员写在蜡纸上的《杭州概况》……跟随这些档案的故事,孩子们仿佛在时空中穿梭。

“未来的档案会是什么样?答案需要你们来书写!”应琰的话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

大家纷纷提笔,每个人都写了一封信,给20年后的祖国,也给20年后的自己。信中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自己的承诺,信封上的“收件人”是他们自己的名字。这40多封信,将在档案馆里保存,等待20年后大家一起来开启。

带队的潘老师认为,这样的“开学第一课”形式比较新颖,也很有意义,“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比单纯的课本教学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市档案馆将继续以多样化的方式,拉近少年儿童与档案的“物理距离”,赋能中小学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