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脉相承”陈振濂书法展宁波启幕

杭州日报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夏琳 孙乐怡

8月28日,“纪念沙孟海先师诞辰125周年——学脉相承·陈振濂书法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幕。

展览由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江北区人民政府、西泠印社、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沙孟海书学院、陈振濂书学馆、陈振濂文艺大师工作室承办,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宁波美术馆、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宁波印社协办。

致敬沙孟海先生

三大展览诠释“学脉相承”

“希望沙孟海的名字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记录里。我们大家都是他的追随者,我的优势只不过是我接受过他的教诲。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大家记住20世纪有一个伟大的沙孟海。”陈振濂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道,言语间满含对恩师的崇敬与传承其艺术精神的决心。

展览以“学脉相承”为核心主题,分“陈振濂宁波·书法作品捐献作品展”“印史溯往录作品展”“篆刻近世录作品展”三个子展览,从不同维度诠释对沙孟海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同时展览也是陈振濂持续传承和创新决心的体现。

“陈振濂宁波·书法作品捐献作品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呈现陈振濂捐赠给宁波市江北区的60件书法作品,涵盖横匾、条幅、对联、中堂、扇面等多种形式。作品内容以大众熟知的唐诗宋词名句、经典格言为主,并未采用“主题创作”形式。“这一举措,是对艺术巨匠沙孟海先生的礼敬,也是在外游子对宁波家乡文化建设的重要祝愿。”陈振濂在展览中表示,这些作品旨在为宁波陈振濂书学馆积累长期馆藏,助力地方书法文化积淀。

“印史溯往录作品展”则以沙孟海传世著作《印学史》为核心,展出了50件作品,以细读沙孟海著作形成札记心得书法作品的形式打造,这在书法界与名人纪念活动中均属首创。陈振濂提到,《印学史》作为读本,和取为书法创作札记的底本,是因为这部沙老的著作在印学领域影响深远、普及度高。其中关于“印学”与“篆刻”概念的区分、文人治印的起源等观点均为前人未发,且沙孟海作为西泠印社社长,推广“印学”也符合其专业身份。

“篆刻近世录作品展”聚焦沙孟海的历史定位,呈现20件主题作品,以近百年印学领域的名家与现象为背景,再现沙孟海“重古玺而不入流派”的创作特征,以及《印学概论》《沙村印话》等理论著作的价值,凸显沙孟海先生以文史考古学者身份治印、以独立立场取法古玺汉印的独特风格,以及其高山仰止、卓尔不群、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创新观展与学术活动同启

赋予文化多重价值

“可以说,这是一场可阅读的展览,是一次极具创意的新尝试。”陈振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展厅中,观者亦不难发现与以往展览的不同之处:每件作品边上都配备了详细释文,观众观展时多驻足细读内容,对照释文确认识读,形成“沉浸式阅读”的独特氛围。陈振濂表示,希望以这种创新姿态,打造一场“前所未有的复合性书法展览”——“宗旨是纪念沙孟海先师诞辰125周年,同时兼带着对古代3000年印学史和近代100年篆刻史的梳理;使一个社会意义上的纪念性展览活动,不仅具有赏美的价值,也有思想和学问的价值。”他期待观众透过展览,深入了解沙孟海先生的印学观念,进一步实现书法文化的普及传播。

与此同时,多项创新学术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活动的文化内涵。开幕式上,陈振濂书学馆“书画鉴藏学研究中心”成立,为书画鉴藏领域的研究与交流搭建新平台;开幕式后,以“‘学脉’——恢复书法艺术展览‘叙事记史’的阅读功能”为主题的交流会举行,围绕书法展的学术价值与传播功能展开深入探讨。

当天上午,《鉴藏·中国书画收藏鉴定学刊》(第二卷)首发式暨中国书画收藏鉴定学术交流会在宁波美术馆举行。与会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学刊内容展开交流分享。

该学刊由陈振濂主编,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分上下册共90万字,设“作品考证”“人物鉴藏”“国外收藏”“方法论及其他”四大板块,其中所收学术论文,以“鉴”为主,即使谈“藏”,也是“收藏史”而不涉当代。

“学脉相承”陈振濂书法作品展将持续至9月14日,观众可前往宁波美术馆,近距离观赏作品,感受书法艺术之美与学术深度。同期举办的陈振濂《中国书画鉴藏史丛札》书法学术特展,则为书画鉴藏爱好者提供了另一处学习交流的平台,展期将持续至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