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关键词,读懂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潮新闻
浏览量
作者:通讯员 杨金柱 记者 王慧华

2005年8月31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全国人文社科领域启动的首个省级大型学术研究工程。

作为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之一,工程自启动之初便承载着赓续历史文脉、厚植发展动力的重要使命。

20年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今、古、人、文”四大主题为核心脉络,深挖浙江文化底蕴、解码浙江发展现象、提炼浙江实践经验、繁荣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目前,工程已持续推进三期,累计立项项目22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900余部。

下面,我们将以10个核心关键词与20项标志性成果,全景梳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20年的发展历程与深远影响。

缘起

2005年,浙江正处于改革开放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新的“突围”,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发展先进文化的深刻认识与高度自觉。

与此同时,浙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万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桥、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等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产生了吴越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等地方历史文化金名片,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资源。

2005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把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纳入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并为其定方向、出题目、提要求、作总序。

定位

2005年8月31日,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首次明确指出:这项工程主要是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对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为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通过对当代浙江发展的深入研究,为浙江经济社会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指导。

通过对浙江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为提升浙江文化影响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浙江哲学社会科学提供良好条件。

主题

工程围绕“浙江当代发展研究”和“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两大部分,设“今、古、人、文”四大板块,即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

这四大板块互为观照、相互生发、彼此融通,构成互补共进的研究体系。

总序

习近平同志于2006年5月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撰写《总序》,深刻阐述了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明确了浙江启动文化研究工程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文化研究工程持续推进提供了科学指引。

他指出,“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展示了开展省域文化建设的底气和决心;并强调要“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机制

工程首创党委领导挂帅、政府大力支持、宣传部统筹协调、社科联规划组织、地方联动推进、财政专项保障、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的学术组织与管理模式,以历史文化积淀和当代发展实践互为坐标的学术研究模式,在全国区域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具有首创性和示范意义。

这一模式的高效运转,依托四大核心机制协同支撑:

一是“高位统筹”的领导机制,工程成立指导委员会,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主任,此后历任省委书记均接续担任,成员涵盖省有关领导、浙江大学及省直单位负责人、各市委主要领导等,确保工程在省级战略层面持续推进;

二是“分工明确”的执行机制,办公室设在省社科联,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具体负责项目立项、过程管理、成果鉴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三是“上下联动”的协同机制,各市参照省里模式建立本地文化研究机制,加强地方文化研究;

四是“多元保障”的支撑机制,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障项目稳健实施。

方案

20年来,三期工程迭代升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为引领,统筹凝聚各方社科力量,扎实深入开展项目研究。实施方案皆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

2005年,第一期实施方案确立了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两条研究主线。

2017年,第二期实施方案突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区域发展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浙江史前文明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贡献等内容。

2022年启动第三期工程,实施方案设浙江当代改革发展研究、浙江历史文化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新时代浙学”研究与传播四个重点领域。

项目

工程注重发挥重大项目牵引性作用,出台《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探索并实施了“揭榜挂帅”“约请委托”“省市县共建”“研究纳入”等课题立项形式,构建了项目申报、评审立项、过程管理、鉴定结项、成果出版、宣传推广全链条管理机制。

累计立项项目2240余项,推出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八八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等标志性成果,吸引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内外280多个单位1万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一体推进项目研究、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学科发展联动共进。

平台

自2006年至今,围绕工程重大项目研究,跨部门跨学科建立了浙大宋学研究中心、省社科院浙学研究中心、浙师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杭师大吴越文化研究中心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各研究平台凝炼研究方向,增强研究优势,创新研究方法,强化对重大项目的贯通性、综合性研究,并吸引了一大批“浙籍学者”回浙深耕,培育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了老中青梯次衔接的学术队伍。

传播

注重项目研究与宣传传播协同推进,推动项目成果从“书斋”走向“大众”、从“浙江”走向“世界”。2022年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举办“盛世浙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开展共计642天,累计参观人次近90万、参观团队4000余个。

通过参加“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等新闻发布会,开展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十五周年座谈会等,依托学界、媒体、出版等力量,打通成果从学术研究到公众认知的通道。

2021年起联合潮新闻·钱江晚报开展“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活动,吸引超40万青少年参与,相关报道、视频全网阅读量超6000万人次。

打造工程成果数字平台,已上线图书648种、1105册,全部免费开放共享。

推进成果外译与展示,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开展国内外巡展特展65场,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建接力搭桥。

影响

二十年笃定深耕,积厚成势,工程已成为我省推进文化建设最具标志性的成果之一。

浙江当代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全面集成,党的创新理论溯源、铸魂、传播一体推进,浙江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特质持续丰富,为打开理论创新引领变革性实践的“转换通道”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浙江传统历史文化研究全面布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活力充分涌流,进一步夯实了新时代“浙学”文化品牌的深厚根基,为提升浙江文化影响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提供有益探索与启示,成为全国区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发展的示范样本。

20项成果展示

“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系列研究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治、平安等角度,对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理论概括,被省委确定为省两会代表、委员的学习资料。

领袖在浙江研究

以详实的史料,全面、客观、细致地反映了毛泽东、周恩来与浙江的历史渊源。2019年又立项“领袖与浙江研究”重大项目,聚焦党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在浙江的史料、纪实进行研究,成果正在出版过程中。

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研究(地市卷)

即“八八战略”二十周年研究丛书,重点论述了“八八战略”在浙江省11个地市深入落实的全过程,以及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推动浙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靓丽篇章。

迈向共同富裕: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研究

重点围绕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推动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问题,探求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提出要坚持“富裕”与“共享”并重,发展与分配平衡,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系列

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挖掘提炼新时代“枫桥经验”自身独特理论内涵,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理论化、规范化、体系化的研究成果。

中国村庄发展的浙江样本研究

对浙江村庄个案的发展脉络和内在机制进行观察、记录、研析,从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路径、特征和价值,既具分析研究中国村庄的样本价值,也为相关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个案和鲜明的地方资源。

浙江通史与浙江简史

从中国大历史的视角,全面描述了7000年浙江历史发展和演进的特点,区域社会和区域文化的变迁,浙江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等,填补了浙江地域文化历史研究的空白。近日,“浙江简史丛书”出版,是又一套全景式展示浙江历史发展变化且篇幅适当的科普类地方史读物。

“浙江文化印记”丛书

聚焦黄帝文化、大禹文化、和合文化、吴越文化、海丝文化、南孔文化、阳明文化等7种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特色文化典型形态,深入阐释其历史渊源、理论内涵、文化影响与当代价值,展现了浙江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良渚文化研究丛书

通过对良渚文化考古发现进行引介和解读,对良渚文化物质环境和精神世界诸多方面进行系列研究,阐明良渚古国是中华文明最有实证性的历史起点之一。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

系统梳理80多年来浙江考古成果,深入发掘浙江文化根脉和传承体系,力图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浙江材料支撑,进而长时段、多角度呈现浙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卓越贡献。第一辑分为互补的两个系列:一是通史系列,从新石器时代贯通至南宋;二是专史系列,涉及城邑、玉器、农业、陶器、美术和瓷器。第二辑正在编纂过程中。

宋代研究文萃

即“知宋”丛书,通过梳理、精选宋史研究领域代表性的经典论文,从军事、文学、科举、货币、君主、交通、儒学、书画艺术、政治制度、城市与乡村、科技、建筑等角度,系统展示宋代历史的不同方面,准确阐释宋韵文化的基本形态和精神实质,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传播力。

浙江文化名人系列研究

筛选浙江历史上110多位有很高成就的文化名人,为他们著书立传,展现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第一批推出102册名人传记;在此基础上,后又精选、修订、增补出版40册名人传记,整体盘点和系统再现厚重的浙江文化和璀璨的浙江历史文化名人风采。

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

系统呈现鲁迅、茅盾、郁达夫等40位浙江现代文学名家的历史成就和整体实力,展示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引领新文学潮流,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做的独特贡献,兼具研究性与史料性,开创了系统梳理现代文学名家生平的先河。

“浙学大家”丛书(第一辑)

选取王充、王阳明等10位“浙学”名家大家,阐释他们的生平、作品、思想等,进一步普及“浙学”的思想内涵、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勾勒“浙学”思想图谱。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习近平同志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12405件(套),编纂出版64卷244册,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填补了中国绘画图像文献的历史性空白。

文澜阁《四库全书》

位于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经过三次补抄,具备了独特的文献价值。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十年整理及影印出版,整套1559册,同时通过“文澜重光”小程序,即可“入阁”阅读《四库全书》。

龙泉司法档案选编

龙泉司法档案翔实记录了晚清到民国时期基层社会和司法实践,是目前所知民国时期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大的地方司法档案,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该成果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有深度的分辑整理影印,共五辑96册,是晚清民国档案文献整理的重大成果。

兰溪鱼鳞图册合集

以兰溪市档案馆藏清同治时期兰溪县攒造的鱼鳞图册官册为主体,同时搜罗了部分散落民间的民册,汇编成250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出版的以县为单位基本完整的鱼鳞图册,填补了大宗鱼鳞图册出版的空白,是我国地方档案文献整理的标志性成果。

浙学未刊稿丛编

主要收录明代以降浙籍人士以及外省人士有关浙学的珍稀未刊稿抄本著作。已出版了4辑共418册,收入140余人近800种著述,体现了深度整理古籍的理念,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方案中的精品示范项目。

浙江书法大系

通过全面的文献、图版资料检索和实地考察,对5000年浙江书法进行首次系统全面梳理,囊括浙江先秦至近现代800余位历代书家的书法书迹近3000件,充分展现浙江书法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史料价值,以及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