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刘孜为逃避孩子躲进深山 青春期亲子困局背后是父母与孩子的双向“求救”
指导专家 王奕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专家 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主任
近日,演员刘孜在社交平台的一段日常分享,戳中了无数青春期孩子家长的痛点。儿子期末考试结束后,就开始整日蜷在沙发上刷手机,想以此度过漫长的假期,她既舍不得动手管教,苦口婆心讲道理又被当成“耳旁风”。当她忍不住说出“你这个样子我看不惯”时,孩子一句“你也需要成长”的反驳,让这位束手无策的母亲彻底没了办法。最终,刘孜选择暂时逃离,躲进深山寻求片刻清静,字里行间满是为人父母的无奈与迷茫。
事实上,刘孜的经历并非个例。随着青春期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孩子叛逆、家长焦虑”的戏码在无数家庭轮番上演:手机成了亲子间的“导火索”,说教变成“无效沟通”,曾经亲密的关系渐渐变得剑拔弩张。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专家王奕權表示,这场看似是孩子“不听话”引发的矛盾,实则藏着青春期孩子与家长之间更深层的需求错位。解开困局,需要先读懂彼此背后的心声。
整天沉迷于手机
14岁初二男生拒绝开学
“医生,您帮帮我吧,孩子说什么都不肯去学校,再这样下去,初中都要念不完了。”在王奕權主任的心理咨询室里,43岁的李女士红着眼眶,声音里满是绝望,身旁的儿子小宇(化名)则低着头,双手紧攥手机,全程沉默不语。
小宇今年14岁,就读于杭州某重点初中初二,小学时曾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稳定在班级前5名,作业不用催,还主动报了奥数班,李女士提起儿子,总少不了邻里的夸赞。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小宇就像变了个人:放学回家先抱手机,作业拖到凌晨才写,考试成绩从班级前十滑到中游,提醒他学习,换来的却是“你别管我”“我学不学跟你没关系”的冷怼。
真正让李女士崩溃的是初二上学期的期末考,小宇考前一天说“肯定考不好”,第二天直接躲在房间里不肯去学校,直接放弃考试。暑假里的他更是彻底“放飞”,每天凌晨3点睡、下午2点起,手机不离手,一说“少玩会手机”,他就摔枕头、吼“你烦不烦”,甚至扬言“再管我,我就离家出走”。
渐渐地,李女士被折磨得几近崩溃,既心疼孩子“堕落”,又委屈自己“掏心掏肺却换不来好”。但小宇的爸爸则长期缺位,平时忙着工作,偶尔介入也只是“要么骂孩子,要么怪妻子管太多”,家庭氛围压抑到极致。直到最近小宇拒绝开学,无可奈何的母亲才带着他走进心理门诊。
王奕權通过详细问诊后发现,小宇的“失控”并非单纯的“叛逆”:小宇小时候被母亲过度包办,他没学会主动面对压力,成绩下滑后找不到自我价值,只能靠手机逃避现实;而母亲长期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父亲的缺位又让他缺乏男性角色的引导,最终把亲子关系推向了破裂边缘。
“手机是他的‘避风港’,在游戏里他能赢,能得到队友的认可,这是他在现实里得不到的。”王奕權解释道,小宇的拒绝沟通、沉迷手机,本质上是对“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反抗,而长期的亲子矛盾积累,让他对上学、对家庭都产生了抵触,最终以“拒绝开学”的方式爆发。
为何青春期孩子会让父母想“逃”?
本质是一场亲子的需求错位
提到青春期孩子的“难带”,王奕權指出,如今青春期低龄化趋势明显,不少五六年级的孩子就已出现青春期前期表现:比如反感家长说教、渴望自己做主、在意同学看法,而家长往往因“惯性思维”,仍用“管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导致亲子间矛盾频发。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叛逆、难沟通”,并非故意“跟家长作对”,而是源于这个阶段特殊的成长需求,家长若读不懂这些需求,就容易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困境。
“首先青春期小孩都面临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青春期是孩子自我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再愿意被动接受家长的安排,而是希望自己做决定。但很多家长没意识到这种变化,仍习惯性地‘包办’孩子的各种事物。这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尊重我’,进而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来就是‘难沟通’。”王奕權说。
更重要的一点是,青春期孩子面临的压力,远比家长想象中复杂:学业竞争的焦虑、对自我形象的困惑、同伴关系的波动,甚至身体发育带来的心理变化,都可能让他们陷入迷茫。但很多家长只盯着“成绩”“行为”,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需求。王奕權介绍,比如小宇,成绩下滑后内心充满挫败感,他需要的是“你已经很努力了”的安慰,可母亲给到的却是“你怎么这么没用”的指责。当孩子的情绪得不到理解,只能通过“沉默”“反抗”表达不满,而家长看不到背后的压力,只觉得“孩子难带”,久而久之便想要逃离。
此外,很多家庭把“教育”等同于“抓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品德、兴趣、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当孩子成绩下滑、找不到其他价值感时,很容易陷入叛逆或自我放弃。
家长做好这几点
和青春期孩子“和平相处”
王奕權表示,面对青春期孩子,“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对抗”只会加剧矛盾。家长只要调整心态、找对方法,就能和孩子重建良性互动,甚至把“叛逆期”变成“成长契机”。
亲子间“平等对话”,给孩子“表达的权利”。青春期孩子最反感的是家长“我为你好,你必须听”的强势姿态。就像李女士反复追问小宇成绩,也让孩子觉得“妈妈只在乎分数,不在乎我”。想要打开沟通的门,家长首先要放下“家长架子”,用“平等”的姿态倾听。当孩子感受到“我的想法被重视”,才会愿意放下戒备,主动分享心事。哪怕暂时无法达成共识,也能减少对抗,为后续沟通留有余地。
从“关注成绩”到“看见成长”,帮孩子找到“多元价值感”。很多家长把“成绩”当成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却忘了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被看见”。比如看见他的努力、看见他的情绪、看见他除了成绩之外的闪光点。小宇之所以沉迷手机,正是因为成绩下滑后,他在家庭中找不到“被认可的价值”,只能在游戏里寻求成就感。家长不妨试着跳出成绩看孩子,比如:“你平时玩的那个游戏,能不能教我怎么玩?”“你画画挺好看的,要不要报个兴趣班?”当孩子发现“即使成绩不好,我也有值得被肯定的地方”,就会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也会更愿意和家长合作。
父亲“主动补位”,构建“平衡的家庭角色”。从李女士和小宇的情况能看出,父亲长期缺位、母亲过度干预,容易让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抵触母亲、缺乏引导”的困境。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母亲的“情感支持”,也需要父亲的“理性引导”,平衡的家庭角色,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父亲可以定期和孩子开展“专属互动”:比如每周一起打一次球、爬一次山,在运动中自然地聊生活、聊想法;遇到亲子矛盾时,父亲可以当“调和者”,比如母亲和孩子吵架时,先安抚双方情绪,再引导彼此说出真实想法。
此外,专家提醒,如果亲子关系已经“如履薄冰”,比如孩子长期情绪低落、拒绝沟通,甚至出现自残、厌学等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毕竟,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只要家长愿意理解、愿意调整,就能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特殊时期”,甚至让“叛逆期”变成“亲子关系升温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