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的严肃性不容消遣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沈水林

当"糖尿病只需喝绿豆汤""癌症疫苗已研制成功"等荒诞言论披着科普外衣在短视频平台疯传时,我们正在目睹一场危险的闹剧。多部门联合出手整治自媒体医疗科普乱象,恰似给狂奔的野马套上缰绳,这场迟来的纠偏不仅关乎科学尊严,更守护着亿万民众的健康底线。

在算法推荐构筑的信息茧房里,伪科普如同病毒般快速裂变。某百万粉丝"养生达人"仅凭中医世家身份认证,便堂而皇之兜售自制秘方;打着"三甲医院医生"旗号的账号,实则雇佣群众演员拍摄伪科普短剧。这些精心包装的谎言,让无数患者延误治疗时机,让求知若渴的民众误入歧途。更有甚者,某些境外势力炮制的"特效药"谣言,已然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虚假医疗科普的危害远超想象。北京协和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因轻信网络偏方导致病情恶化的病例年增37%;某中部省份疾控中心监测发现,疫苗接种率波动竟与短视频谣言传播周期高度重合。当专业医生的声音被淹没在喧嚣之中,当科学共识被猎奇内容消解,整个社会的健康防线正在遭受系统性侵蚀。

此次专项整治犹如刮骨疗毒。要求账号亮明执业资质、强制标注信息来源、严打变相广告等措施,相当于为自媒体科普设立准入门槛。但仅有制度约束还不够,更需要构建多方共治格局:平台要升级算法识别系统,建立谣言快速反应机制;医疗机构应鼓励专家主动发声,用权威信息挤压谣言生存空间;监管部门则需完善追责体系,让造谣传谣者付出应有代价。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真正的科普应当成为社会的刚需品而非快消品。当我们看到协和医生用通俗语言讲解病理机制,看到院士团队制作三维动画解析病毒结构,就能感受到科学传播应有的温度与力量。唯有让专业知识摆脱流量绑架,让严肃科普获得传播沃土,才能构筑起守护全民健康的坚实屏障。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