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基层减负“弹簧效应”

原创 杭州网
浏览量
作者:陈希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现阶段,全国基层减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有些地区出现“越减越负”的“弹簧效应”,只有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压住思想回弹,灭微火于未燃。基层减负是千里之任,唯有行思方能行远,思想上的重视是基层减负工作持续发力的“源动力”。一旦思想上放松警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然会死灰复燃。有些干部根深蒂固认为只有工作留痕才是尽职尽责,只有开会强调才是紧抓落实,为追求表面政绩,要求基层频繁准备材料、汇报工作,导致基层干部精力分散,真正服务群众的时间被严重压缩。归根到底是思想滑坡、政绩观错位,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基层干部负担加重,严重影响政府形象。要持续强化思想教育,时刻筑牢思想防线,不断培养和提升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从源头遏制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等情况,从根本上压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邪气,为基层工作解绑,激发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活力与热情。

常抓执行复位,塞暗渠于将溢。基层减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执行上持久发力是基层减负工作稳步向前的“助推器”。如果没有长效的监管机制,基层减负工作必然会旧态复萌。少数领导干部常以“创新”之名行“增负”之实,如一些没有实际需求、数据未贯通的数字化政务信息平台被滥用,导致基层干部在多个不同平台录入几乎相同数据,所谓的“无纸化办公”成为给基层干部增负的“借口”。一旦缺少长效监管机制的保障,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就只能疲于奔命。强化基层减负工作执行力度,必须常抓不懈,严格落实中央要求,加强对执行过程的全程监督,着重处理变相加码行为,将基层干部从“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干预落地形变,断黑手于初伸。基层减负不能“灵活变通”,政策不打折扣落实是基层减负工作久久为功的“压舱石”,倘若放松警惕,无疑是给“黑手”大开方便之门。工作推进过程中,部分中间环节的部门会无意识地成为阻碍基层减负的“黑手”,或层层加码,或选择性执行,让“善政”变为“新负”。如一些地方为减少“文山”,文件页数一刀切,导致重要内容不得不压缩,反而给基层工作增加困难;推行“合并检查”,但机制不健全导致下级为应对“综合检查”,反而需准备比以往单项检查更庞杂的迎检材料等。要创新监督方式,完善监督反馈机制,鼓励各级干部举报反馈问题信息,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精准识别严肃处置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用刚性约束守护基层减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