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怎么干?大杭州这里找答案!
都市快报讯 “热”就一个字!昨日杭州气温依旧很猛,最高气温达到了38.3℃。
高温天里,热的不只有天气,还有参加杭州市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暨深化市域内协作帮扶工作现场会的代表们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热情。
他们兵分两路,现场考察建德市更楼街道更化社区,寿昌镇山峰村、航头镇航川村,大同镇劳村村,从民宿集群到青年创业沃土,从便民中心到创富引擎,看建德如何找准城乡融合发展密钥,让“八山一水一分田”变身共富“幸福地”,奋力打造山区县、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一幢青创楼
一年税收2000万元
“建德南站什么时候开通?”
“今年下半年吧。”
“哦!那以后来建德、来更楼越来越方便了。”
最近,建德市更楼街道“更上青年”青年入乡实践站点里的青年们很兴奋,即将开通的建德南站,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在建德的创业、生活更加便利。
更楼街道在建德主城区的南边,和新安江主城区毗邻,是城市南扩的主战场,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的街道。
近年来,街道利用原更楼化工厂的生活区的闲置资产,打造了一个“更上青年”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成为当下“城乡融合发展、青年入乡”的一个缩影。
走进更上青年青创楼,这座占地仅400多平方米的原化工厂宿舍楼,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青年入乡”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
“聚焦影视、短剧短视频、农创+文创、电商直播等,这幢楼聚集了67家150余名青年入驻,可以说‘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更楼街道党工委书记游佩芝说,这里诞生了国内首部环保类的院线电影《顺流而上》,黄晓明主演的《潜渊》等。
去年,青创楼实现了2000万元税收,今年1-8月份实现税收突破1000万元。
除了青创楼,“更上青年”还有合作共富学堂、街区,是本地居民和创业青年们的共享空间,刚刚获得国际摄影节入围奖的00后黄鸟卡洛斯团队正在办摄影展;青年人才会客厅,是一个工作室,也是一个咖啡吧;还有合作化模范邓家乡展示馆……
一本剧本卖了600万,一个短视频阅读量破亿,又有作品冲上了微博热搜榜……这两年,正是因为这些“入乡青年”变成“留乡青年”,为更楼街道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座创新创业创富中心
杭州人将在家门口吃上寿昌“放心菜”
第二站来到了寿昌江畔的“十里寿昌江”创新创业创富中心。
中心于今年7月,刚刚投入运行,涵盖了种源种苗繁育、AI智链直播、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冷链仓储、乡村人才孵化、共富技能实训、农文旅融合运营等七大功能。
在现代、气派的中心里,一台24小时自助贩卖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寿昌企业“盛销央厨”研发的,将“农贸市场+生鲜超市+阳光厨房”的功能全部集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在贩卖机上下单一道菜,比如售价10元的“丝瓜鸡蛋”,你会得到已经清洗、切片、检测的寿昌本地糯米丝瓜片,以及2个本地鸡蛋。
“‘下班顺手买、有手就会做’,这为上班族节约了买菜时间、省下了备菜精力,轻松实现‘健康餐’。”工作人员说,同时这也是一条共富链,大大小小的农产品基地、种植农户在供货,提供了烹饪、运输、服务一系列就业岗位。
据悉,到年底,这样的贩卖机将布到杭州100个小区门口,大家可以在家门口吃到来自建德、来自寿昌的“放心菜”。
此外,创新创业创富中心还是乡村人才会客厅,展示着“寿昌江上·北斗七星”人才产业地图,已吸引53个创业团队、创业者451人;是“寿昌粮品”本土品牌馆,展现寿昌“农产品富”的实践案例;是农事服务中心,设立了共享冷链服务点,为农业大户、散户和采摘游客提供预冷、分拣、包装及代卖服务。
一条乡村游运专线
杭州人花139元即可“吃住游”航川村
今年4月,一辆名为“139‘游运’专线”的大巴,从杭州东站出发,经武林门驿站、汽车西站后,抵达建德市航头镇航川村,成为全省首条乡村旅游直通车。
车上平均年龄近70岁的银发游客们,在航川花了139元,享受到了“139‘游运’专线幸福套餐” ——住一晚民宿、吃一日三餐,以及免往返交通费。
在前些年,航川村还是一个面临着劳动力流失严重的村落,村内大量农房闲置,仅有几家农家乐“不温不火”地经营着。
“民宿姓民,农家乐姓农,连起来就是农民,发展农家乐民宿必须是老百姓都能够消费的价格,这样才有市场潜力。”抱着这样的信念,航川村因地制宜,创建了由村集体集中管理、村民自发打造的民宿产业集群,推出“住一晚吃三餐只要139元”的亲民价格。
“139民宿”的亮相,一举成为“建德民宿第一村”,频频刷屏网络。
“‘游运’ 专线开通4个月,为航川精准输送游客3500余人次,还有近 1000 人次游客是‘游运’专线宣传带来的自驾客流,带动‘139 乡宿’ 客流提升近 20% 。同时还带动村里农特产品销售,环比单月销售额增长近 5 万元。”航川村工作人员说。
今年,村里最早打造的民宿“云山居”,还通过网红效应,创新分时旅居耕聚地模式,即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一起众筹到乡村租幢房子,错峰旅居体验乡村生活。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模式会带来三重好处,被称为“三本账”——
第一是游客账,一群人自发组织成为云山居社员 ,每人缴纳 680 元的社员费,可在 2 年时间内享受 每年 20天的入住时长(共 40 天 ),平均每间房入住一天仅需 17 元。
第二是民宿业主账, 一块是租金收益,可直接获得 12.35 万元;另一块是租赁床上四件套、 收取水电煤气费等获取收益,预计全年收益可达6-8万元。
第三是村集体账,村集体向云山居民宿业主收取租金 5%的管理费,两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500元。
“分时旅居的新模式, 对于民宿老板来说,只需要提供房间给游客住宿,吃饭、保洁一律由他们自己负责,2 年内不用担心客源问题,相当于在农村当起了包租公。”
一个便民服务中心
解决全村人的生活诉求
“以前买菜要跑到较远的露天市场。”
“老年人没有固定活动场所。”
“孩子们放学后也没有安全的休闲空间。”
在大同镇劳村村,闲置近20年的老卫生院焕发新生,改造成一座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一下子满足了村民们的诉求,更辐射周边10个行政村、服务近2万名村民。
走进全新的便民服务中心,一楼便是菜市场,有蔬菜、干货、调味品、冻品、猪肉、水产、卤味、水果等10个摊位,通过公开招租,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13万元。
这些摊位旁,还特别设有10个自产自销摊位,专门为劳村及周边村百姓将自家产的农产品放到这里销售,每个摊位按5-10元/天收取管理费,年收益超2万元。
中心二楼是“一老一小”区,村里为老人打造“休闲娱乐区”,不仅可以看书、下象棋、打麻将,还有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观影休息空间,爱心理发区,智慧化村卫生室等;在孩子的“欢乐天地”里,不仅有游乐区,还会针对农村儿童的需求,定期开设特色课堂。
三楼是家宴中心,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约20万元的运营收益;四楼是党员活动阵地,作为村党委开展组织生活、党员教育及议事协商的专用场所。
“劳村便民服务综合体的每一个功能区都是城乡要素融合的具体载体,既在市场运营、医疗服务等方面引入标准化管理,又保留了老年食堂、便民菜场的乡村熟人温情,接下来,将以本次现场会为契机,因地制宜探索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新路径。”劳村村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