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按下新药研发“快进键”?钱塘这群创业者这样做
在杭州钱塘区“杭州医药港”核心区,一排排现代化的研发大楼鳞次栉比。8月27日,记者走进德睿智药实验室,不见传统药企中密密麻麻的实验架和瓶罐,取而代之的是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和显示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AI和工程师们正在这里“思考”如何造药。
“我们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AI驱动的创新药物研发公司。”德睿智药创始人兼CEO牛张明介绍:“什么是‘AI+制药’?大家可以这样理解:传统新药的研发需要经历漫长的试错过程,但AI可以帮助研发人员更高效地按图索骥。”
对于患者而言,好的药物寄托着他们快速治疗疾病的迫切愿望;对于药企而言,研发之路则是一场“豪赌”:从药物发现到完成2期临床试验,要赌靶点是否正确,赌临床是否有效,六七年的试验不过“弹指一挥间”。
作为钱塘区重点引进的生物医药企业,德睿智药的核心定位非常清晰: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重构药物研发路径。其自主研发的“一站式AI驱动新药研发平台”,不仅可大幅降低研发成本与时间,更提升了候选药物的创新性与成功率。
“目前,与传统药企相比,德睿通过集群化、工程化的AI技术,可以将新药研发的早期成本和研发周期降低50%-70%。”牛张明说。
“快”并非偶然,而是核心技术带来的必然。今年5月,德睿智药首款AI辅助设计的GLP-1RA口服小分子药物MDR-001完成IIb期临床试验,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患者24周减重高达10.3%,且安全性耐受性均表现优异。更令人惊叹的是,该项目启动仅8个月、合成不到100个全新的小分子即完成了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确认,对比传统的方法,节省了1.5到3年时间。
“借助AI平台对化合物进行预测和排序,能够为研发提供更加精确的范围。可以说,AI帮我们‘筛’出更好的分子,让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更有效的候选药物。”牛张明说:“预计在2028年,MDR-001就可以上市。”
企业实现药物研发“又快又准”,离不开区域产业政策与创新生态的深度支撑。“杭州是‘数字经济第一城’,拥有坚实的人工智能产业基础。”牛张明说:“而钱塘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则为我们提供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环境。”
作为“杭州医药港”所在地,截至目前,钱塘区已吸引辉瑞、默沙东等超1800家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形成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开发、从CDMO到审评服务的全链条配套。不仅如此,钱塘区还推出“六链融合”发展模式,从创新、金融、政策、产业等多维度为企业“输血赋能”。德睿智药也借此“东风”,与默沙东、美迪西、德琪医药等跨国和大型头部药企达成战略合作,签订总额过亿美元的交易订单,实现平台技术商业化。
提及企业发展方向,牛张明既有小计划,也有大目标。“今年,德睿智药计划推进MDR-001的III期临床试验。同时,公司也将推动其余十数条覆盖代谢、肿瘤等适应症的在研管线的迭代升级,并进一步扩大全球业务及海外市场布局。”牛张明说:“在创新链与金融链方面,我们也期待更多产业政策,帮助像我们这样的技术驱动型药企,跨越从临床到上市的最后一道槛。”
从钱塘出发,走向全球——当下,这家年轻的企业正以AI为笔,重新书写生物医药的研发逻辑。“AI+制药”的新纪元已然开启,一场由算力驱动的生物医药革命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