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丹心绘山河—— 叶浅予抗战漫画燃动香江
画展吸引了大量香港市民前来观展。陈灵超 摄
杭州日报讯 8月22日—29日,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项目,“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览”在香港会展中心启幕,其中,核心板块——“艺魂丹心 铁线救国——叶浅予抗战漫画作品展”一经亮相便广受关注,吸引大量市民前来观展,截至26日,参观总人数达4.8万。
抗战漫画中的家国记忆
叶浅予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集漫画、速写、国画成就于一身的艺术巨匠。抗战期间,他作为队长,组织抗战漫画宣传队奔赴救亡前线,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大量震撼人心的作品。
本次展出的叶浅予抗战漫画作品,主要来自他在抗战期间创作的《战时重庆》和《逃出香港》两大系列。《战时重庆》组画以叶浅予在重庆的所见、所闻、所感为题材,融入自己的切身感受而作。《逃出香港》则是叶浅予以自己和妻子戴爱莲从香港逃往内地的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组漫画。
在《逃出香港》系列组图前,香港市民林海滨正为孩子轻声讲解漫画内容,他说:“这些漫画作品生动而震撼,仿佛带我穿越回那段历史。今天特地带上孩子,就是希望他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过去,真切感受到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与精神力量。”
香港杭州桐庐同乡会特意组织人员分批观展。会长喻涛是桐庐瑶琳人,2006年赴港从事金融行业,他观展后难掩激动:“知道叶老的作品来到香港展出,大家都格外激动和自豪。这些画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震撼,更仿佛听到了熟悉的乡音、见到了故乡的身影。”
此次展览也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虽未能亲临现场,但一直关注展览动态。他认为,叶浅予的作品极具个人辨识度,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叶老的画作能直击人心,用极简的笔法捕捉到了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情境,对当代年轻艺术家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桐庐代表团将这些蕴含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及桐庐剪纸作品,分别赠予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女士和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先生,以此作为两地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
“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让我们香港人可以多了解历史。”霍震寰表示,希望以后两地可以“常来往、多交流”。
富春江畔的乡情馈赠
1907年春天,叶浅予出生于桐庐县太平桥叶家厅,原名叶纶绮。18岁时,因家道中落,叶浅予只身来到上海谋求发展。他在柜台卖过布,又画过广告、舞台布景和画布图案,后来做过为教科书画插图的工作。
桐庐是叶浅予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绘画艺术的起点和归宿。桐庐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民间艺术,点亮了少年叶浅予的绘画之梦。富春山水滋养了叶浅予,奠定了他坚韧乐观的人格特质,也直接影响了他晚年绘画创作的方向,成就其艺术生涯的又一高峰。
游子浅予,这声故乡的呼唤是藏在画者叶浅予内心的声音,让他即便成年后身处千里之遥,仍情系家乡,不忘故土。从1976年开始,叶浅予基本上每年都要回一次桐庐。
她的女儿叶明明在《父亲的故乡情》中写道:“我每每想到他去世之前,终日念叨着要回桐庐的那至深的乡情而终未成行,就止不住地热泪盈眶。”叶浅予1995年5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一年后骨灰回葬桐君山麓,和桐庐永远相伴一起。
《富春山居新图》和《富春人物画谱》,是叶浅予献给故乡桐庐的精神文化财富。
《富春山居新图》是叶浅予在20世纪70年代末,回应清朝诗人王修玉“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之问,经历了四年往返,三易其稿创作的山水长卷。整个画卷长15米,气势磅礴,四季分明,以春夏秋冬为序,借树、山、雨、雪分隔画面,“揽富春山水为一处,集四季胜景于一卷”。
叶浅予在《富春山居新图》后记中提到:“是富春山水哺育了我,要把它画出来,抒发我对祖国大地的感情。”
1988年,叶浅予将个人珍藏多年的元明清及现代名人字画73幅、自己的画作精品128幅,以及787册珍贵藏书捐赠给了家乡桐庐。后续他的家属又追赠了37幅书画、101幅速写作品以及20方印章。这些捐赠,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桐庐的艺术馆藏,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能够近距离感受这些珍贵文化作品的魅力。
今年5月,桐庐叶浅予艺术馆接到赴港办展任务后,又马不停蹄地联系各地收藏单位与私人藏家,广泛征选抗战题材作品,并经过与叶浅予女儿叶明明等家属的深入沟通,获得了珍贵的授权与支持,最终确定展出作品内容为:《逃出香港》组图、《战时重庆》组图、《百年巨匠—叶浅予》抗战部分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