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两个月,杭州60名中小学生用雕塑与国画创作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原创 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记者 宋明悦

精巧的游船楼阁错落点缀于粼粼水波之上,各色行人游客穿梭其间,大大小小的店铺门前悬挂的红灯笼与霓虹灯牌交相辉映,街头艺人的小摊前腾起袅袅热气……这个暑期,在杭州富阳区的公望美术馆,不少观众都被这样一件作品吸引——《运河古韵——新清明上河图》长卷。该作品以超轻黏土、木片、金属等材料重构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意境,由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60名小学生历时两个月集体创作而成。

配图1

这幅采用“国画+雕塑”双载体叙事结构的作品,前段由4幅国画拼接而成,每幅长2.2米,总长8.8米,以水墨笔触勾勒运河古韵;后段立体雕塑区则运用超轻黏土、金属丝等材料塑造人物与建筑肌理。

配图2

“我们借鉴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卷构图,但更注重呈现当代运河的鲜活气息。”作品指导老师胡小仙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创作前期师生多次走访运河沿岸,通过摄影、写生等方式记录了杭州运河沿岸的市井风貌,“你可以看到画面中有很多杭州特色的小吃店、奶茶店,还有运河畔的国风舞台表演、舞狮放鞭炮等等,都是孩子们根据现实生活的体验创作的。这些元素充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也为画面增添了独特的亮点。”

配图3

在两个多月的创作过程中,学校1至8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了这幅主题创作:建筑部分由擅长传统绘画的高年级学生主笔,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沿岸风景的细致肌理;人物与雕塑区则由低年级学生自由发挥,塑造出一组组充满童趣的市井群像。“低年级孩子可能画不出精准的结构,但他们捕捉到的人物姿态特别灵动。”胡小仙向记者介绍创作过程时举例道,“像这些遛小狗、放风筝的小人儿,动作自然得就像从生活中走出来。”

配图4

这幅承载着孩子们观察与想象的运河主题画卷,生动折射出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十余年艺术教育的深厚积淀。作为浙江省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以“传承经典 放眼国际”为理念,开拓了九年一贯的美育教学新模式——学校美育类特色课程匠心匠意,精品社团百花齐放。历经多年发展,学校已成为浙江省书法实验基地、杭州市中小学美术研究基地。

自民间美术与国画等美术社团成立以来,学校持续深化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不仅培育出多届凭借美术特长考入高校的优秀学子,更让艺术真正成为许多学生受益终身的兴趣追求。正如指导教师所言:“我们希望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在触摸传统文脉的同时,更学会用艺术的视角发现身边的美好。”